91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_分节阅读_第196节
小说作者:MM豆   内容大小:951 KB  下载: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3-01-15 14:12:4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6/23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裴少淮点头,道:“是这个理。”

  他看船上装了不少麻袋,似乎是粮食,便问:“既然以粮抵税了,大哥们船上为何还装着粮食?”

  “小郎君有所不知。”汉子笑着解释道,“大家都交银币,那粮城里总不能没有粮食罢?粮城里也拿银子跟大家伙买粮食,价格还算厚道。某等既然都跑这一趟了,便替乡亲们把粮食送来,换些银钱,挣个来回的辛苦费。”

  一边收税银,一边购置余粮,这也是朝廷的旨意。

  “银子?”裴少淮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南北两京,是最早推行银币之策的,五六年过去,粮城还用银子买粮食,这便值得琢磨了。

  “是银子。”汉子不当什么事,说道,“回到乡里,拿到钱肆里换成银币便是了,也不费功夫。”

  裴少淮暗暗记在了心底,他换回笑脸,朝几位汉子拱拱手,道:“时候不早了,小弟便不叨扰几位大哥忙活了。”

  “不叨扰不叨扰,谢小郎君的酥茶。”

  ……

  裴少淮折返回到邹府,还有两刻钟才到辰时,然黄青荇派来的马车早早到了。

  随车到了宫城门外,黄青荇正好从宫里出来。

  “裴大人是想先去南京户部看看,还是去粮城里看看?”黄青荇问道。

  黄青荇任南京户部侍郎,城里大大小小的仓廪都归他管,这并不是件轻松事——关于官员俸禄、卫所军饷,属于大事;平日维护仓廪,翻仓倒垛,减少粮食损耗,大至雨水渗墙,小至鼠鸟偷食,时时处处都是琐事。

  属于做得好无人夸赞,做得不好,是大罪一条的职务。

  “先去粮城看看罢。”裴少淮藏着自己的心思,笑道,“说来也惭愧,裴某总与邹老论粮食、论钱道,实则连正经的粮城都没曾逛过,想来也是一种‘纸上谈兵’了。”

  “大人过谦了,那便依裴大人的意思,去粮城看看。”

  黄青荇想了想,道:“金陵城里有七七四十九个仓廒,这军仓与卫所相邻,皆远在郊外,常平仓几近废弃,只派人看守着,不如就去正仓看一看罢……若是看完时辰还早,也可再去常平仓看看,相距并不算远。”

  所谓正仓,便是专门征收百姓税银税粮的仓廒,规模最大。

  军仓专为卫所提供粮草,数目多而散。

  而常平仓,讲究的是“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此句出自《汉书》,讲的是米价降时买入存米,米价高时放粮售卖,从而维持粮价稳定,故而称为“常平仓”。

  “侍郎大人想得很是妥当。”裴少淮道。

  两人上车后,聊起常平仓颓废失修、仓内无粮,黄青荇颇为感概,说道:“于国而言,正仓位国库之重,于卫所而言,军仓肩粮草之重,于百姓吃饭而言,却是常平仓最重要。常平仓无粮,眼下无大灾大患尚且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一旦民间粮食紧了,粮价高了起来,常平仓无粮可放,这粮价可就难以压得住了,想来裴大人在闽地任官时,对此深有体会。”

  裴少淮颔首应是,黄青荇说得对,常平仓是未雨绸缪,万不能荒了弃了。

  黄青荇又无奈道:“黄某早些年也曾上过折子,恳请皇上重视此事,只可惜折子送上去便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了。”在裴少淮跟前,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愤愤然,又道,“想来是河西派当局,只关心着正仓里自己那几百石的俸禄,常平仓的事、百姓的事,能拖一时是一时,拖到锅里没米了,要死人了才是大事……不然,写再多的折子也送不到皇上跟前。”

  “侍郎大人不妨再上折试试,皇上体恤民苦,必定会重视常平仓之事。”裴少淮道,河西派倒台毕竟多年了。

  大抵花了半个时辰,马车终于到了粮城外。

  裴少淮下车,抬头看了看仓廒的规模,终于明白百姓们为何要管“仓廪”、“仓廒”叫粮城了——眼前分明就是一座小城池。

  不仅城高墙厚,还地处险要,周遭不许百姓修建民居,派有官兵日夜巡守。

  正门墙上刻有隶书大字,写道:“金陵卫一号字廒。”

  前来上缴税银的粮长们,沿着水路从粮城的侧门进,船头接着船尾,排了长长的一队。

  裴少淮暗想,后世的剧集里,动不动便是“卑职带一队人马趁夜去烧了他们的粮仓”,想来是难以实现了,他又瞟了一眼跟前的高墙,腹诽道,倒更像是“卑职带一队人马彻夜去粮城里送人头”。

  烧粮仓就跟攻下一个城池差不多,岂是说烧就烧的?

  入城以后,裴少淮入了一间仓屋,只见屋里宽敞高大,便于外排热气,外壁皆涂有白礬水,以此防止雨水渗入,无不做到了极致。

  国之重地,再仔细也不为过。

  头几间仓房,堆满了粮食,官差们见有上官过来巡查,做事亦认真利索,可愈是往后走,看的仓房愈多,则慢慢变味了,黄青荇脸色也愈发挂不住,很是难看。

  许多仓房竟空无粮食,里头的官差十分散漫,有的干脆铺着席子呼呼睡大觉。

  往城外走的时候,黄青荇斟酌再三,与裴少淮并排走,说道:“朝廷推行‘以银抵税’的新策,本官以为还是太急了些。裴大人方才也看到了,就算是金陵城的正仓,都有许多的仓房空了出来,更何况是别处的小仓廒呢……要知晓,曾经的金陵城可是积粮五百万石之多,可供大庆备用五六年的光景。”

  又道:“单单收入银币,积于仓廒之中,需要用粮时,光对着一堆银币又有何用?”

  这个问题不假,裴少淮自己也有思索过如何解决。

  这就好比粮食是放在仓廒里,还是放在百姓家中米缸里,真正用时,又该如何快速从百姓手中换到米。

  对于仓廒官差呼呼大睡之事,黄青荇由小见大,更是压低了声音提醒道:“士农工商,世道早已划好了类别。朝廷国库之钱财,不想取之于农,便是只能取之于商……而天底下的商,又哪比农户一般好欺负呀,裴大人走这条道,愈到后头要应付的敌家愈多。”

  换作以前,能在仓廒里当差,哪怕是个小吏,都能挣得盆满钵满,只想着紧着时间收刮,又那会铺席子睡大觉?

  此事放大到朝廷里,也是一般的道理。

第213章

  有利可谋则为肥差,个个趋之若鹜;无利可图则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这便是底层小吏的真实心思。

  放大到朝廷里,损了利益的达官豪贵们,可不止“糊弄做事、嗜睡如猪”而已。

  再者,裴少淮年纪轻轻,隔三岔五升官、居要职,已然碍了不少人的眼。

  黄青荇说得没错,新政推行成功,功劳傍身,并不能为裴少淮减少政敌,反会让他树敌更多。

  一旦百姓与达官豪贵之间的矛盾激化,有朝一日朝堂动乱,天子纵使再英明,最终也只能站在百官的一边,因为“官为枝桠主为干”。

  裴少淮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才会如此坚决开海。

  借助开海,强盛的大庆可以暂时将矛盾转移海外,源源不断而来的物资可以满足各方所求,给这片已经张弓拔弩的土地一个稍事喘息的机会。

  又有船只将大庆的货物输送出去,带动着生产力往上走,终有一日会带来破开局面的契机。

  黄青荇这番提醒,非但未能让裴少淮心生好感,反让裴少淮面不改色地心生怀疑——身为邹老的门生,能想到“新政树敌”这一层面并不出奇,但一面强调自己农家出身,一面提醒裴少淮当心树敌,便有些表里不一了。

  想来黄青荇是没承得邹老的那份执着,有着明哲保身的妥协。

  裴少淮停了停脚步,朝黄青荇作揖,言道:“谢侍郎大人提醒,官场水深,裴某只能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着走。”

  “谈不上提醒,只是希望裴大人小心驶得万年船。”黄青荇言道,“像大人这般正直敢为的官员,不多了。”

  将要出粮城了,黄青荇问道:“金陵正仓,裴大人可还有别处想要看看的?”

  有自然是有的,粮城拿银子从百姓手里换购粮食一事,裴少淮可一直惦记着呢。念及邹老提醒的那句“能相信的唯有自己”,裴少淮改了心意,言道:“方才已经都看过了,余下的时间便去常平仓看看罢。”

  “银子”一事,事关重大,倘若不小心打草惊蛇,可再难守到贪蛇出洞的机会了。

  为了铸银锻造大量钱币,宝泉局数年间扩大了十倍不止,银币如泉水般涌出来。朝廷从未限制过银两、银币兑换的数额,因此,要借助百姓之手才敢兑换的银子,必定是见不得光的——或来历不正,或数额大得惊人,或二者兼之。

  黄青荇懂得钱道,知晓此间利害,偏偏是他掌管的粮城出现了如此疏漏,究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尾大不掉,被属下坑瞒,裴少淮不敢单凭猜测去断定,只能先提防着。

  两人登车,往北而行,去了常平仓。

  正如黄青荇所言,常平仓几近荒芜,城内野草丛生,近半的仓房或裂墙、或塌顶,不同程度损坏。尚未损坏的仓房里,空无谷物,只派老残游兵看守着。

  “常平仓确需修缮,重新启用起来。”裴少淮道。

  黄青荇喜颜,道:“若能办成此事,实乃百姓之大幸事一件。”

  从常平仓出来后,暮色幽幽,裴少淮没再去南京户部,与黄青荇辞别,回了邹府。一整日的伴行,一路上的谈话,裴少淮对黄青荇这些年做出的功绩,已有了基本的了解。

  ……

  “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一直到了离行的这一日,邹老都没能再清醒过来一次。

  忘记了人名,却还一直还记得读书、种稻子。

  渡口江畔,邹家前来为裴少淮送行,黄青荇也来了。

  黄青荇给裴少淮递上自荐书,彼此心明神会,言道:“有劳裴大人了。”另说了一套客套话。

  “朝廷正是用人之际,裴某略行荐才之责罢了,到底是看侍郎大人的本事。”裴少淮亦说了一套场面话。

  邹老从江边折了两束柳枝,绕成了两个头圈,喜滋滋给小南戴上一个,言道:“下回再见的时候,北客小公子就该长大科考了,咱们俩要行文人墨客之礼,折柳道别。”

  小南已经习惯了被叫“北客”,也学父亲拱手作揖的模样,朝邹老三鞠首,稚声道:“谢谢邹爷爷,再会。”

  到了小风了,邹老又忘了她的名字,有些尴尬地望向老夫人求助。

  “是云辞,小名小风。”邹老夫人提醒道。

  “对对对。”邹老给小风也戴上,道,“巾帼不让须眉,小丫头长得敞亮得很……来,小风云,这是你的。”才几息的时间,他便把小风和云辞混在了一起。

  裴少淮本是镇定的,可邹老一句“下回再见”叫他不自觉掉了泪,直到泪珠子滑进了衣襟,这才察觉。

  官船远去,裴少淮看到邹老像个孩子一般,不停朝小南挥手道别,活像个老顽童,他的心中得了几分释然。

  南居先生似在用一种方式,剔去了离别的感伤,剩下对小辈后生的祝愿,满怀欣喜。

  想起南居先生说的“青青田亩中,难分稻与稗”,裴少淮心中猜想,南居先生是不是也察觉到了什么端倪,才留着这么一肚子的话,单独说与自己听?

  倘若如此,数年前背刺的伤口未愈,便又被撒了一把盐……

  裴少淮的心口生疼,竟希望黄青荇千万不要如此不堪。

  ……

  舟移岸远江烟浓。

  裴少淮久久站在船尾,怔怔南望。

  杨时月拿了件披风出来,为丈夫披上,道:“当心秋寒。”

  她陪丈夫站了好一会儿,纵是只相处了几日,杨时月亦能感受到邹家的那股子正气,还有老爷子身上那股子侠气。

  她感慨道:“见过官人曾经的恩师故人,才知晓,官人身上的点点滴滴皆有来处。”

  ……

  ……

  另一边,为了诵读双安州呈上来的万民书,皇帝特办了个大早朝——京中文武百官,若无要事,不得不来。

  余通政使诵读的本事了得,铿锵有力,声洪如鸿胪寺官,却不拖沓绵长。

  又因文武百官皆在,泱泱一堂,竟有几分传胪大典的气派在。

  对裴少淮开海功绩早有耳闻的官员,从百姓的角度,再听一回,另得一番感悟。而那消息不甚灵通的,头一回听闻这些事,余通政使每读一句,都叫他们愣上一愣,继而一惊,还没反应过来,下一句又念出来了。

  万民书已经够惊人,原以为全书写的是一件事,岂知一句话便是一项功绩。

  原来功绩是可以一句接一句的。

  别人的功绩书大抵会描绘些艰辛过程,而裴伯渊的功绩只有冷冰冰的数字,譬如斩获了多少倭寇,收了多少船税,修建了多少学堂,富了多少民众……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35页  当前第19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96/23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