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仔细打量顾向前,眉毛笔挺如聚峰,双目灼灼有神,正是精力旺盛的时候,赶了一夜的路也不见一丝疲惫。从遥远的西北赶到上沟村,一定是奔波了一天一夜。
苏叶问了顾向前好多话,问他:“你现在在哪里?”
顾向前说,“在青海。其他事情要保密。”
半年前苏叶和顾向前、宁教授失去了联系,要不是她猜出他们在进行原子.弹的研究,恐怕早就寝食难安了。
苏叶又问,“我寄的东西都收到了吗,怎么瘦了那么多,工作很辛苦?”
顾向前耐心地一一回答,“都收到了,你给我寄的腊肉、烧鸡都很好吃,我自己吃不完分了点给同事,他们都说你的手艺很不错。工作是很忙的,每天要六点起,凌晨才回去,洗澡的功夫都像在打仗。你呢?”
听得苏叶都忍不住心疼了,顾向前的眼底带着淡淡的黑影,下巴冒出青青的胡渣。
她一拍脑袋说:“看我都忘了,你现在一定饿了,赶紧吃点东西,吃完休息休息。”
何梅梅适时地从柴房端出一碗老鸭,汤放到桌子上,“刘刚早就准备好了,顾队长快吃。刘刚的老鸭汤面做得可好了,之前给你寄的酱菜都是他做的。”
热腾腾的面上撒着青翠的葱,每一根面条都浸着老鸭的精华,鸭汤鲜美掺着一丝淡淡的甘味,汤面上搁了一勺红彤彤的、滋味浓郁的酱肉菜,让人在冬天里吃着直擦汗,暖遍了全身。
顾向前没几下就吃光了面,评价道:“果然很不错。”
苏老师的爱人,大家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老早就好奇上了,学生们一个个藏在屋外,叠罗汉似的偷偷去看屋子里的顾向前。
他穿着一身松枝绿军装,即使坐着,双肩自成一线、腰杆笔挺,两条长腿微微弯曲,光一个背影就让人看得出这是一个军人。
苏叶把顾向前赶去补眠。
顾向前是大年二十九便从西北赶回上沟村,中途飞机延误在机场等了一天一夜,现在已经是筋疲力尽之时,头一沾枕头就睡着了。
苏叶捧着脸,注视着床上沉睡的男人,他的睫毛舒展着、浓密得就像一把小扇子。自从他从B市调去西北他的信件就少了很多,偶尔几个月才会寄来一封信。去年春节他没有回来,苏叶才发现自己已经习惯了和他一块过年。
希望年年都和他一起过年,看他贴窗花、和他买年货,一起吃年夜饭。
可是她来到这个年代,满打满算也不过两个年头,只过了三次春节,只有一次是和顾向前一块过的。、
顾向前再醒来已经是下午三点,他发现苏叶不见了,他便去给自己找了点活干。他想劈柴,发现宿舍里的柴火堆已经码得高高的,装满了一个屋子;他想去做饭,结果厨房盛满了一盘盘的菜肴、锅里装满了白米饭,桌上有已经做好的芋头扣肉、有炸好的整条鱼、锅里焖着的红烧肉、一整锅老鸭汤、整鸡。粉条放在桶里,泡得发软;地上的挂面装满了篮子。
粮仓的十口大缸被装得满满的,里面是白花花的大米、面粉,地下仓库里堆满了黄澄澄的玉米、土豆、红薯,散发着一股谷类的清香。前年的夏天,顾向前来到知青宿舍时,这里什么都没有。短短一年半时间,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顾向前想给苏叶洗衣服,抬眼发现她的衣服已经洗好晾好了,最后他只好回到屋子,给她整理房间。
每一件衣服都叠得好好的,被子叠成豆腐块。衣服叠到一半,他听到了外面熙熙攘攘的声音,询问后才知道这些村民听说苏叶不回家过年,特意给她送点食物上门。
他想她这一年过得很好。
顾向前放心了。
……
苏叶按原计划跟随着大伙慰问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挨家挨户地给他们送大米、蛋肉、食用油。周毅开春要去省里开会,需要一些照片作为材料。
这一天省里报社派了记者下乡采访,记者来上沟村好几趟了,打趣地说:“这边的路走得我都熟悉了。”
这个试验村可真争气,三天两头让省级的报社单位跑乡下。他们今年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报道上沟村。
这个村子将要成为南方众省的模范村,生产力水平很高、生活条件也很好。省城的记者原本不太相信,走完了一趟,只剩下满心的佩服。
上沟村有几户是光荣军属,他们的子女很多年前在战场上牺牲了。除了政府每个月发的十块津贴之外,村里也给他们每人每月发了五块,粮食、肉蛋的生活补贴。以前上沟村是没有条件做这些事,现在有了条件也能稍微考虑考虑老人的养老问题了。
马根生给他们发东西,大伙感动得眼泪汪汪。访问完村里的老人之后,马根生挨家挨户地问小孩读书的情。
有一户人家三个小孩都退学了,他生气地说:“有什么困难和村里反映,不读书怎么行?考上大学咱们还有补助,再困难也得把书念了,否则就是个睁眼瞎。”
“开春就给我把人领去学校,要少一个我就扣你们的工分!”
周毅记下了这家户主的名字,打趣地说:“少一个每天就扣两工分,少三个扣六分。”
记者想,这才是“大道之行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傍晚时分,一行人回到了宿舍,苏叶发现知青宿舍非常热闹,而顾向前正坐在一群人之中,耐心地和他们聊着天。
村民们提着鱼、拎着肉、自家自留地里种的辣椒、青菜、冬瓜送给苏叶。有的村民拿着从百货商店买回来的时髦货,蛤蜊油、香皂。没想到没见着苏叶,倒是见到了一个周正、俊俏的年轻人。
苏叶刚下乡那会顾向前来过上沟村,混了个脸熟,有村民认出了他。
有人喊了声,“呀,这不是苏老师的爱人吗?”
于是顾向前马上被一群村民围住了,他从来没有应付过那么热情的场面,让人难以招架。上沟村的村民一个赛一个的热心肠,听说他是苏老师的爱人,言语之间有人迅速削了个苹果递给他,有人拿了两只水煮蛋请顾向前吃,有人给他塞了一块红烧肉,有的干脆切了只鸡腿递给他。
顾向前干脆坐下来,和他们聊了聊家常,询问了他们一些关于苏叶的事情。
谈到苏老师,上沟村村民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
一个人说苏叶如何盘了两亩地,今年全县都种了红薯;另一个说苏叶带着学生去港城,卖了茶叶给他们发粮食、鸡蛋;还有人说苏叶给村里买了拖拉机,秋收的时候让上沟村狠狠地出了一把风头,附近几个村子都羡慕坏了。她把上沟村从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
顾向前听着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聊了一个多小时,大伙看到苏叶回来了,热情地说:“苏老师,你终于回来了!”
“听说你们今年又不回家,大伙来给你添菜啦。小何老师、大何老师、周老师你们几个多吃点饭。”
“苏老师的爱人长得可精神,小伙子脾气好,身子骨又结实。苏老师可有福气了!”
顾向前只要人往大家面前一站,所有人都能明白苏老师就该配这样的人。
英俊高大,年轻有为。把他搁人海里,都能让人一眼看到他。
乡亲们送的东西不值什么钱,都是一点心意。何梅梅收下了他们需要的蔬菜、水果、辣椒,山珍干货,而猪肉、鱼、商品这些贵重的何梅梅婉拒了,让他们拿回家自己用。
何梅梅盛情难却,笑道:“大家太客气了,我们知青宿舍啥也不缺,都带回去吧!”
报社记者看到这一幕连忙一阵抓拍,大吃一惊。这个村可真富裕,过年走访亲友竟然能提着猪肉上门!村里的干部慰问烈士家属,拎着猪肉上门也就算了,就连随便一个村民都能拎着猪肉送人。
苏叶向顾向前介绍了一番,“这是省城报社的记者,来我们村做报道的。等开春后,你大概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我们村。”
“你要不要逛一逛我们村,它现在和以前变化有点大。”
都叫上“我们村”这个词了,可见苏叶是打心底地喜欢它。
顾向前微笑道,“求之不得。”
一年半不见,上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顾向前看到了那一片片的试验田,“丰实一号001试验田”、“丰实二号001试验田”,二号的试验田从001到020,骑着自行车在村道上,这些试验田要骑上十分钟才逛完。
漫长的冬季过去了,顾向前虽然只能看见光秃秃的原野,但是可以想象得到春天它们将会是如何地绿意盎然,秋天又会是何等丰收的场景。
苏叶带他上山去看养猪场,猪场负责照料、饲养的社员正扛着潲水,给猪分食。
小猪粉粉嫩嫩,成年猪白嫩滑亮,它们吭哧吭哧地吃着猪食。天气冷了,社员给它们做了保暖的麦秆猪窝,加固了养猪场,防风防冻。顾向前一眼望去,粗略数数,大猪竟不下百头,小猪更是一时之间难以数清。
苏叶带他去看养鸡场,到鸡舍里掏了半小时的鸡蛋,放到蛋舍。
“这些鸡蛋我们供应给政府单位、市、县的供销社,每个月供应三百斤,说不定未来C市的供销社还能买到咱们村产的鸡蛋。红薯就更厉害了,等开春后就会试行推广全国。”
“对了,我们村自己盖了个果汁厂,等会带你回宿舍喝果汁。”
顾向前评价道:“你们村很了不起。”
他想起一年半前苏叶来到这里,望着远方那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丘,目露出跃跃欲试的憧憬。她和他说,她的梦想就在这里。
顾向前回想起村民那一张张幸福、满足的笑脸,忽然明白了苏叶下乡的意义。
第113章
初一晚上, 村里的小孩叽叽喳喳地贴着呼唤苏叶去看电影,那个热乎的劲头连苏叶都嫌黏糊。顾向前找不到下脚的位置,只能远远地看着她、含蓄地笑笑。
“苏老师, 放映员又来啦!支书爷爷喊你去看电影。”
“苏老师,队长说这些瓜子奶糖都留给你!”
“你闻闻奶糖是不是很香, 马叔叔用橘子水换来的。”
牛蛋给了苏叶一小袋沪市大白兔,撕掉雪白的糖纸能轻易看到它细腻光滑的糖身。苏叶定睛一看,居然给马根生找到这玩意儿!顾向前以前不是没有给她买过奶糖,正因为买过苏叶才知道这年头要搞点奶糖不容易, 凭票都不一定能买得上。
苏叶吃了一颗, 唇齿被一股熟悉的滋味包围。她把剩下的糖分给了身边的小孩, 他们分到奶糖高兴得脸蛋都红了。
这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吃到奶糖这种精贵的东西。奶糖又香又甜, 甜丝丝的甜进了人的心窝。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它更好吃的东西了!
老支书嫌弃地赶着这群贪嘴的奶娃娃, 心里直呼大意。马根生找了牛蛋给苏叶送糖, 让贼守着宝贝,这不是监守自盗是什么?
“牛叔不是分过你们一人一颗了吗?就剩这几颗糖你们也好意思问苏老师要!”
苏叶摆摆手说没事, 大白兔奶糖她吃过好多次,村里的孩子却是第一次吃上奶糖。自从上沟村弄了果汁厂, 他们换取的物资更多了。上到粮食、布、水泥砖头, 下到小小的烟、酒、票券。没想到现在连出口的大白兔也能换到了。
马支书冲顾向前笑,他从兜里取出熊猫牌香烟递给他,“苏老师出手大方,人又随和,村里的娃娃净往她这跑。我也不怕你笑话, 前年你来过咱们村, 村里以前是什么样子你是知道的。现在咱们村盖了厂房、种了高产红薯、花生、玉米,能吃饱肚子、还能吃上肉, 可以说这些好日子是她带来的,唉……只是这两年挺耽误她的。”
马支书知道苏叶是名牌大学生,前年还考了个状元,一直呆在上沟村是耽误了她。
顾向前不抽烟,只接过了香烟却没有点着。他听了马支书的话,不假思索地说:“她办的是休学,不是退学,学校那边也同意了。以后有时间了,她可以重新回去学习。你们村建设得很不错,省委的领导对你们村的建设很重视。”
在这种环境下能搞成这样,少了上头领导开的绿灯是不可能的。上沟村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农村,但是它却代表着一种模式,对于整个省、甚至全国来说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大年初二,张英打电话通知苏叶好好准备,省经委的领导有意向到上沟村探查。
上沟村之前做改革的时候,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除了扯张“高产粮食试验田”的大旗之外,别的地方不敢高调声张。别的村子来问他们搞了什么动作,问就是“保密需要”。
省委的领导们在前几年X跃进中吃过亏,不敢随便放“卫星”,省里自己先把红薯试种一年,亲自验证成功后才敢把数据往□□递。
去年年底,张英在省委工作总结会议中正式提出向中央汇报上沟村模式的材料,大年初一省报社的记者采访完,经委的同志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上沟村正在进行改革的事情,嗅觉敏感的他们发现了新一年的工作。去年春天中央连发几个红头文件,“力抓农业生产、稳定粮食大局,保证群众的菜篮子”,经委把上沟村这件事做好了,今年的业绩就能更漂亮,这可不是锦上添花,这是雪中送炭!
这不是瞌睡赶上递枕头是什么?
张英连夜打电话叮嘱苏叶好好准备,最好沉稳一些、不要给省里丢了脸。李秘书戏称,“领导放心吧!苏叶同志最大的优点就是镇得住场子。”
她那张嘴没有影的事都能说出花来,李秘书听说她当初就是空口白牙地忽悠了一群学生下乡给她当免费劳动力,中途还顺便把人家学校的老师拐走了;她去了港城一趟,一群港商跑来清溪县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指名要采购上沟村的茶叶。那些港商听说不少是身价数亿的人,她在这些老板面前都撑得住场子,月薪百来块的领导面前还会怵?
当然这也是她自己有本事,教的学生个个都考上了大学,给那个县贡献了一笔漂亮的业绩。至今他们提起苏叶都是无限的感激。
张英笑了笑,不放心地在电话里叮嘱,“他们经委和我们不是一个系统,如果能得到经委的支持对上沟村大有好处。”
大年初六,国家经委的领导来到上沟村。经委全称国家经济委员会,负责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组织年度计划和协调。
何老师和周毅等人熬了一宿,整理了一份上沟村模式的材料,详细汇报了它这两年来的经济变化。好在何老师年初要去开会,年前就把材料整理得七七八八了,否则心里还真没有底去面对这些领导。
苏叶临时和他们商讨着做一份“五年计划”,挖掘上沟村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何老师恨不得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恨肚子里墨水不够多,临时抓来的壮丁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好在周毅这段时间负责对接港商的事宜,去年去了几次港城,狠狠地补过经济方面的知识,多少算得上见过世面。
几个人绞尽脑汁写了几套计划,苏叶戏称这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回可算是体会到一点当初改革开放的滋味了。
虽然何老师认为村子取得的进步已经很多,但仔细一写,发现他们还差得很远很远,放在省里还能看一看,但放到全国就不算什么了。整个村子的可支配收入还不如市里的一个工厂,凭什么得到领导的青眼?
然而五年之间他们可以做的事实在太多太,五年后他们人均年收入达到五百元,家家户户能盖上新房子,全村的GDP能达到百万元。(苏老师说这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美国人用它衡量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
初二中午,经委一个姓祝的副处长来到了上沟村,随行的调查小组一共五人。
上沟村没有什么新鲜的,苏叶带他们依次参观了茶叶园、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参观了果园,村里新盖的果汁工厂。
虽然这些在村里人眼里没什么稀罕的,可是搁在经委的同志眼里却无异于一场剧烈的海啸。
他们村怎么能养超出规格的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