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民接过韩羡骁递来的茶水,没接话,前几年他难的时候,没见龚有财说什么,恨不得离他十万八千里远。
现在他出来了,家里平复了,他倒是兄弟长兄弟短,仿佛那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
要是放到十年前,他还能傻傻地喊一声兄弟,但是这做人,没经历几次苦难,真难看出身边那些是真朋友,哪些是假兄弟。
今儿个要不是为了见骁子几个,有龚有财在的地方,他才不来。
男人的友谊,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小时候兄弟喊得最多的是龚有财,他落难后,闭门不见,一句话都没问候过的,也是龚有财。
经过苦难,李得民也不是当初那个傻傻的,什么都好的人了,要是还不长点性子,这几年就白活了。
李得民喝了口茶水,说,“那没有,那都跟我没关系。”
龚有财笑得比猪来了馊食还灿烂,手指着李得民,“你看,得民,多谦虚啊,那么大个海外关系,还跟小时候一样,不会用呢!”
这回李得民是笑笑没再接话了。
温明曦坐在韩羡骁旁边,笑眯眯的,她很开心能看见李得民熬到今天,他们虽然没怎么交流,但刚刚见面时,李得民那句谢谢嫂子,她听见了。
今天是李得民把大家约出来的,想来是有什么事情。
果然饭吃了一半,就听李得民说,“我过两天要去东省,去我哥那边,今天这顿饭就我请了。”
韩羡骁有猜到这个打算,很快就接受了。
陈宝树问,“怎么,不打算高考了?”
李得民笑了笑,“我打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子,大家都一起玩,骁子和宝树成绩还是好,我就没好过,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料子,不浪费时间了。”
陈宝树听了,也被说服了,虽然人人都想高考,但还真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料子。
江红立说,“挺好,现在政策这么好,你南边又有认识的,去了,比在咱金城待着的好,在厂里能赚的不多,去了南边,感受一下市场经济。要不是我没人在南边,我也想去。”
李得民说,“等我稳下来,要是有机会,你就下来,咱兄弟一起干事。”
江红立受宠若惊,连声说好,还给李得民敬了杯酒。
龚有财不认同,“去南边多费事啊,在这里多好,每天吃完饭遛弯逗鸟,日子多美,而且得民在这儿又不是没根基,何苦去受那些罪。”
虽说现在已经是改开时代,但很长一段时间,市场都是野蛮式增长,特别是刚开始的阶段,比谁有人,比谁狠,比谁横,这时候要混出头,拉帮结派的多的是。
确实很不好混,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人们的思想也有许多跟不上的,没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大家在争夺地盘时,干起来真的比原始社会还凶。
能在这个年代混出头的,不是有背景,那就是胆量足加上运道好,再不然,就是聪明脑子好,还有能吃苦,要混得像模像样,不容易。很长一段时间,犯罪率都特别高,手段也凶残。
江红立和龚有财杠上了,“你在肉联厂你当然好,你去副食商店买个鸡蛋试试,那些大姐大哥,鼻孔朝天,跟欠他们家钱似的,计划经济产物注定态度不会好。”
原本以为江红立是个老实巴交的,现在这么一听,温明曦心中改观,其实他是很有想法的,兴趣是因为以前没办法没机会,家里也没能帮忙,才看上去守规矩的老实。
龚有财得意洋洋的,“在肉联厂吃大锅饭确实好,我这位子可好多人盯着,要不是我爸妈帮忙,我也不能从厂里调过来,我就准备在这里干到退休了。”
温明曦听到龚有财想在肉联厂干一辈子,心里“咯噔”了一下,现在是好,但再过十年,那可就不是了。
到时候公私合营,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下岗潮一来,谁都得卷进去。
“现在是邓丨大人主持工作,说不管黑丨猫丨白猫,能抓着耗子就是好猫。现在只是第一步,以后步子会越来越大,由公转私的也会越来越多,这情形能保持多久,还真不好说。”温明曦善意地提醒龚有财。
哪知龚有财听了并不当回事儿,“我在肉联厂,牡丹在副食商店,这么好的工种,这辈子是再也打着灯笼都找不到,我们现在走,那不是白白让出来给别人?”
温明曦听出他雷打不动的意思,也没再劝阻。
贸然给人建议,听不进去是正常的,她说出来,只是为了以后想起来,自己心里能舒服一点。
这种泼人冷水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是要结怨的。
回去时天色还早,去接小鱼儿放学也很早,温明曦坐在韩羡骁自行车的后座上,韩羡骁载着她在金城城区绕了一圈。
听着广播里不断播放的改开新闻,温明曦抬头望着头顶的蓝天,时代,是真的不同了!
搂着韩羡骁的腰,把脑袋搭在他宽厚的背上,他们认识的时候,正是时代气息最浓的年代,农场、知青、兵团……这些名词,以后会越来越少听到。
真没想到,她居然和他一起,活出了年代感来。
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温明曦轻轻吸了口气,有他陪着,她现在好像是没那么害怕以后的变数了。
韩羡骁骑着车,觉得今天的媳妇儿有些异常,腾出左手,握住抱在她腰间的手。
温明曦被他粗粝的大掌包裹住双手时,勾着唇角一笑,她现在再也不怕任何变数了,以后的日子,都有他陪着。
没过几天,开学没多久,韩羡骁毕业后的调任令就下来了,温明曦看着调任令上的字发怔,“南边军区?这么远?”
韩羡骁问:“你不想去?”
温明曦被他拉着坐在大腿上,扭了扭,“那当然不是,就是怎么这么远?”
“军人的天性是服从,让我去哪里就去哪里。”
温明曦搂着他的脖子,难得腻歪一句,柔声道:“那行吧,那我就服从你,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
韩羡骁吞了吞口水,喉咙上下滚动,深深望着她,捏着她的下巴,勾着她的脖子覆了上去。
第一一四章
114
一九八一年春, 韩羡骁一家三口启程南下,坐火车前往羊城。
离开金城前,去了韩家一趟。
许爱卿和韩望江没那么早下班, 韩羡骁带着温明曦和小鱼儿在外面溜达, 准备解决完晚饭再回去。
现在不比当年, 要么吃部队家属食堂,要么去国营饭店。
金城是大城市,春风已经吹遍大街小巷,繁华的街上陆陆续续开了不少个体户饭馆。
这几天因为要离开金城,小鱼儿一直不太开心, 想到以后没法在家里敲墙跟虎妞姐对话,去幼儿园看不到丹和,下楼见不到院子里的小伙伴,再也没人和她捉迷藏了!
林丹和就是祝招君和林天平的小儿子, 和小鱼儿差半岁,读了一个幼儿园。
温明曦走在韩羡骁身边, 看着趴在丈夫肩膀上憋着嘴的女儿, “你有爸爸妈妈呀!而且就算在这里, 海峰叔叔也毕业了, 他也要调走了, 虎妞姐姐也要跟着走, 你和丹和今年都要读小学了, 也没办法一直在一个幼儿园待着呀。”
小鱼儿听了,小小的身躯里叹出长长一口气,还学着电影里的腔调:“矮老虎买马德累, 矮老虎德摸宁买马德累, 哎~”
温明曦捂着嘴在一旁“噗”的一下笑了, 《庐山恋》去年大火,到处都在播,这句台词听久了,连小鱼儿都会背了。
她捂着嘴捏捏女儿的小脸蛋,“你知道电影里在说什么吗?”就学。
小鱼儿扣着爸爸的外套,“当然知道了,就跟我和丹和虎妞姐姐一样,我们一起玩,但是要分开了,但是我们也会跟电影里一样,以后还有碰到吧。”
温明曦笑说,“当然会,等你去了南边,你想说什么,妈妈给你写信,等有机会,咱们就去找他们好不好。”
小鱼儿勉强地点了点头。
韩羡骁按着女儿的小脑袋,说,“脑袋才多大,小小年纪想这么多。”
三个人进了一间小炒饭馆,饭馆不大,但坐满了人,进门就是扑鼻的香气。
服务员也很热情,一进门就乐呵呵地喊人,韩羡骁不由低声和媳妇儿感慨,“这个体户的就是不一样,有激情。”国营饭店里,一个个跟收债的大爷似的。
温明曦说,“那当然了,以前那是垄断,现在有竞争了,顾客才是上帝。”
韩羡骁“嗬”了一声,觉得自家媳妇儿厉害了,还顾客就是上帝,说话一套一套的。
一上来,服务员就端来一叠开胃小菜,是腌萝卜。
韩羡骁没见过,觉得特稀奇,特好,温明曦瞥了他一眼,得意地笑,以后有得你稀奇的,现在是腌萝卜,以后是一柜子开胃菜,酸豆角、辣白菜、炸黄豆,随便你挑。
上完小菜,服务员拿着本子过来点菜,“两位吃点什么?”
温明曦听见声音抬头一看,和赵小丫对上视线,双方都没想到是对方,先是一愣,而后是温明曦先开了口,“小丫?”
这是住在韩家附近,陈团家的儿媳妇,那个跟着陈守城从西南回来的乡下媳妇。
在温明曦的印象中,石黄花不太喜欢她,连织羊毛都嫌她是乡下来的,怎么会愿意让她来小餐馆当服务员?
“我离婚了。”赵小丫两只手擦擦围裙,有些不好意思。
韩羡骁眼力见好,闻言,抱起小鱼儿,把她扛到肩膀上,说,“菜还没上,爸爸带你去买冰糖葫芦。”
小鱼儿立刻欢呼雀跃地说好,有糖葫芦吃,离别的伤感都淡了不少。
温明曦拉着赵小丫让她在旁边坐下,“什么时候的事儿?”
赵小丫说,“没多久,就去年年底。”他们赶上了改开后第一波离婚潮。
陈守城会英语,前几年组织缺人,把他从厂里调走,调去了发展局工作。
这几年每天忙得不着家,见外商,见港商华人华侨,招商引资,之前社会封闭,两人看上去区别不大的地方,在这种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陈守城现在出门,是被人处长处长地喊,喊得多了,走路都带风了。
但赵小丫不同,她没有那么好的机会,成长环境也不一样,应付不来那些觥筹交错。
陈守城带她去见港商时,赵小丫全程紧张,一直在旁边没怎么开口,倒是跟在陈守城身边刚大学毕业的女孩,落落大方,游刃有余,声音敞亮,人也自信。
回到家后,陈守城就开始念叨她上不了台面,给他丢人。
赵小丫知道自己怎么改,都变不成那女大学生的样子,她不会说外文,不懂经济,不懂政策,用陈守城的话说,就是跟牛一样,只会埋头苦干。
赵小丫不明白了,当初在他眼里,这是优点,怎么没几年,这些倒是成缺点了。
她确实只会埋头苦干,不会交际,现在改开了,自己劳动赚钱不算投机倒把了,她想织点羊毛赚钱,陈家人不肯,说丢人。
去年她在同乡会认识了同乡的小夫妻,就是现在这间餐馆的老板,商议着一起合伙开饭馆赚钱。
赵小丫想得美美的,陈守城的工资并不高,她来餐馆可以炒菜,也可以当服务员,赚的钱其实不比他少。
可回去一说,全家人都反对,开什么餐馆,多脏多累的活啊,他们说。
赵小丫死了这条心。
她让陈守城教她知识,陈守城懒得理她,说没空,说她得回娘胎里学。
赵小丫心里是明白了,不知石黄花,陈守城心里也是瞧不起她的。
后来餐馆开了,她时不时会来帮忙,生意太好,老乡小两口根本忙不过来。
她瞒着陈家人,却没想到去年在这里,碰上了那个陈守城办公室的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一来就认出她,她给她点菜记菜名,女大学生都没喊她一句“嫂子”,点完菜就说,让厨房上菜快点,她吃完饭得陪局里的人去见侨胞。
赵小丫知道上班的人都得守时,说好,还问她要不让厨房不加葱蒜,不然嘴里有味道。
女大学生笑着感谢她,终于说嫂子想得真周到。
还问她,开这种餐馆,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同乡的老板娘走过来一起说话,也没瞒着,说,“得看好坏,这里南来北往的人多,好的时候,一个月是一千往上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