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_分节阅读_第314节
小说作者:安静的九乔   内容大小:1.13 MB  下载: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txt下载   上传时间:2022-10-31 17:51:4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32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但是它距离灵州城的距离也最远,要将粮草辎重与火器尽数运抵灵州城下,是极难完成的任务。

  相比之下,这一路宋军到兴庆府的直线距离反而更近些。

  赵顼想起被赋予这一路重任的种建中,他是众将中年级最轻,资历最浅的。如果泾原、环庆两路有什么差池,熙河路多半也难有所作为。

  想到这里,赵顼颓然坐了回去,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

  水砦。

  向华以一句“安全起见”,劝住了李秉常。

  李秉常顿时流露出郁郁寡欢的神情,但是他接受了向华的劝告,没有再要求明远换上汉人的衣冠。

  毕竟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兴庆府侍奉他的贴身宫女,只因为叫了他一声“官家”,就被梁氏杖责而死。

  他李秉常,只是个空有其名的西夏国主,现在又是被软禁在水砦中,的确是要谨言慎行啊。

  被扫了兴致的夏主低下头,默默无声地吃过晚饭,随意挥挥手,要明远将他面前的餐具饭食都撤下去。

  一旁守着的向华身体微微一动,但随即记起了自己现在的身份——西夏王室卫队总管罔萌讹的亲信,而明远,才是那个需要动手清理餐具,满足秉常要求的小侍从。

  于是向华硬生生忍住了动作,投向明远的眼神便写满了歉意。

  明远却完全无所谓。

  虽然数年来他一直养尊处优,但是要他俯首低眉做这些杂活却完全没有难度。

  昔日虽然巨富,但明远也曾经穷过,曾经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他没有什么抹不去的面子,放不下的身段。

  更何况,现在他做的事比单纯的生存更加重要,更有意义。

  明远快手快脚地将秉常没吃完的晚餐一收,送出去。

  随即他被要求去整理秉常的卧室,准备侍候这位少年国主就寝。

  秉常如今在水砦是“软禁”,但他依旧享有了一名国主的待遇与排场。明远一路看过去:卧榻上是来自江南的丝绸和塞北珍贵的驼毛皮,最近刚刚兴起的吉贝布和棉花也在这里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明远伸手一摸,榻上的盖被正是在吉贝布里塞了棉花,蓬松柔软,触手生温。

  明远将这条“棉被”抖得更松些,铺在秉常榻上,并放下金钩勾着的帐幔。

  他的视线转向榻旁——那里是一排用楠木打制的衣柜。西夏产什么木头明远不知道,但肯定不产楠木。

  如此看来,西夏贵族的生活可以称得上是穷奢极侈,与他早先见到的荒村相比,这里简直是天堂了。

  明远打开这些衣橱,想要找一件秉常就寝时穿的衣物。

  他打开衣柜便愣在原地:眼前柜子里,挂满了汉人式样的衣饰,上襦下裳,直裰、襕衫、巾帻、幞头、鞋、履、深靴……

  这个年轻的西夏国主,竟然钦慕汉家文化到了这种地步?

  明远细细回想——他早先确实听种建中与种师中说过,西夏上一代国主李谅祚原本已在国中推行汉礼,但是李谅祚身亡,梁太后秉政之后,为了讨好西夏贵族,梁太后尽废汉礼,在西夏全国重推蕃礼,各部族依旧用草原民族的传统管理与约束部族中的子民……

  “我虽然贵为国主,但这些我都不能穿戴……只能看一看。”

  不知何时,李秉常走进了寝殿,来到明远身后。

  明远垂首行礼,去另一座衣柜中,找出了秉常的寝衣,奉至秉常身边,要帮他换上。

  秉常在明远身边,张开双臂任明远摆布,却一直扭头望着他柜中那些汉家衣冠,小声感慨道:“还好我身边是阿华……阿华是个好人,若是换了别人,太后恐怕早就知道我说的每一个字了。这些衣物,自也不可能幸免。”

  明远心想:这个年轻的小国主,对政治斗争的觉悟不太高啊。看起来李秉常似乎将政治理想能否实现全都寄希望于身边人是否“是个好人”上。如果职方司没能成功将向华安插到李秉常身边,李秉常现在该怎么办,躲在深宫里,望天数星星吗?

  “对了,你是汉人,但你的党项话说得很好啊,想必是在我大白高国长大的吧。”

  明远见李秉常将自己误认为是在西夏境内土生土长的汉人,也不多解释。他与向华商量过,不急着向秉常透露身份,此刻便也不多解释,只随口答了一句“大王过奖”。

  “生活在我大白高国的土地上,纵使是汉人,过得应当也还好吧!景询、李清……他们都是汉臣。”

  景询与李清,都是在西夏朝中任职的汉人,景询前两年病死了,李清则是这次建议秉常联宋反梁,结果计划泄露,被梁太后捉了去。

  “而我大白高国的汉儿之中,竟然出了你这样灵秀的人物。”秉常转过脸打量明远。

  此刻明远的一张脸孔,在殿内几枚巨烛光芒照耀之下,宛若明珠美玉,肌肤表面甚至笼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泽。秉常看着看着,竟然呆住了。

  明远唇边扬起一丝冷笑,低声道:“大王可曾听过这样一首诗?”

  秉常显然是异常倾慕汉家文化的,听说有诗,赶紧问:“是什么?”

  明远当即诵道:“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这是晚唐河湟一带被蕃人夺去之后,唐代诗人司空图所做的《河湟有感》。

  河湟失地上,当年曾有多少汉人转变了身份,反过来对付自己的同胞手足?多年征战,无止无休,究竟有多少汉人在其中推波助澜?

  秉常听了却突然沉了脸,转身从明远手中夺过那件寝衣,放粗声音道:“下去!我不要你侍候更衣。”

  明远一点儿都不介意,他冲秉常鞠了一躬,非常干脆地道:“那小臣告退了。”

  说着,转身走了。

  留秉常一个人在寝殿内发呆,默默念诵着明远留下的那句诗:“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秉常很清楚自己为什么突然就恼了——他的生母梁太后,不就是“尽作胡儿语”,却挥刀指向宋境的汉人吗?

  秉常七岁即位时,梁太后垂帘听政。在掌权秉政之后,梁太后将权柄尽数交给梁家外戚。为保自身地位,她与国相梁乙埋几次撕毁与宋国之间的合约,大夏国悍然出兵;梁氏又亲自推翻了先王李谅祚所倡议的汉礼,重行蕃礼,摆明了是讨好西夏几个大贵族世家,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

  这一点秉常无法否认,当然他的自尊也让他不愿承认。

  而秉常想想自己,身上流着的血一半来自胡人一半来自汉人,可他又曾经做得了什么,能弥合胡汉之间多年来难以化解的仇怨呢?

  李秉常当即无情无绪地躺在榻上,睁着眼睛,睡了好久都没能睡着。

  他第二天醒来时,记起了昨晚明远的“冒犯”,心里郁闷未消,便存心想要冷落明远。等到明远再进来为国主更衣时,李秉常不再理会明远。

  谁知明远也不理李秉常,半句话不曾与秉常交谈,只是为他更过衣物,就立即退出去了。

  李秉常顿时又郁闷起来。

  到了饭时,他又见到了明远,明远的态度依然如故,不多说半句话,但是进退有度,有理有节,令秉常只觉得这名汉人青年睿智而有分寸。再加上明远的仪态丰姿无懈可击,教人越看越觉得心折。

  只是明远却从来不搭理秉常。

  如此过了三五天,李秉常就再也憋不住了。

  他开始主动缠着明远说话,如果明远还是拒绝理他,秉常便耍起无赖,抱着双臂,坐在饭桌跟前,拒绝进食。

  向华给明远使了个眼色,表示火候似乎到了。现在,无论明远说什么,秉常应该都至少能乖乖地听入耳了。

  于是明远无奈地叹了一口气,终于在秉常下首坐下来,柔声道:“国主有什么心事,尽可以说与小臣听说。小臣绝不会向任何人透露。”

  秉常闻言,立即抬起眼,目光灼灼地望着明远,问:“如果是汉家天子,如今在我的位置上,会怎么做?”

  明远:……!

  他也万万没想到啊,自己激了李秉常一回,原本以为这少年要气得跳脚跳一阵的,谁能想得到,这才几天刚过,堂堂西夏国主李秉常,竟然低声下气地向明远问政。

第309章 全天下

  在明远看来, 李秉常是个性格懦弱而善变的小孩,没什么主意。他的性格与能力和耶律浚比起来截然相反, 简直天差地远。

  但这也难怪。

  毕竟李秉常七岁时就在生母梁太后的严密控制之下登基, 作为一个傀儡而存在。这造就了他的怯懦与优柔寡断。

  相比之下,耶律浚生命的前十七年,都是作为大辽的储君, 耶律洪基的继承人,被人教导着培养长大, 直至遭遇不测。

  与耶律浚的遭遇比起来, 秉常可能要更可怜些。

  但西夏国主李秉常,却也是有自尊心的——

  明远每每对秉常说些什么, 秉常总是会叹一口气, 然后老气横秋地反驳明远:

  “唉, 你根本不懂身为一国之君的难处。“

  面对这样的秉常,明远总是忍不住想笑——在这种场合下,他已经不需要“舌战群儒”卡了。因为要说服秉常根本没有什么难度。

  “不如大王去问问水砦的侍女们, 问问她们家中留下了几个男人。”

  秉常怔怔地想了片刻,才反应过来明远为什么会提这样要求——留在后方的女人们更有发言权。

  随后他便真的去问了。

  水砦的侍女人数不多。她们之中, 最空闲的是女红不精的阿纯。于是这小小姑娘被秉常召来, 她顶着一头因营养不良而细黄的头发,睁着一对明净的双眼, 眼巴巴地望着秉常。

  秉常问得阿纯的家就在水砦附近, 一时颇为兴奋, 还说有机会要亲眼去阿纯家看看。

  随后他就听阿纯说起, 她父兄全都应征入伍, 一直没有回家。她们整个村子都是这样, 无人耕种田地, 人丁星散,以至于成为一座荒村……

  问过阿纯,李秉常陷入沉思,很久很久都没有说话。

  明远冷眼旁观,觉得李秉常这人还有点救,因为他很关心自己本国臣民的疾苦。

  “如今的宋夏战争,就只有党项豪族靠劫掠与讹诈得利,而你国中的百姓只有民穷财尽,民怨沸腾。”明远劝说秉常,“可是大王,即便不靠战争,你的臣民一样能好好地活下去。”

  “若无战争,大夏国内的万里良田便无须被荒废成为旷野,无数西夏男儿也无须尸骨无存。”

  “但是,但是……”

  秉常嗫嚅着问:“如果不打仗,怎样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

  “依靠贸易啊!”

  明远眼含兴奋,望着秉常。

  “在贸易一事上,大夏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西夏国地理位置特殊,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的中段,陆上交通便捷无比。这条运输路线曾经在盛唐时创造奇迹。

  只是到了晚唐,征战杀伐四起,这条通往欧洲中部的贸易路线才暂时中断。

  如今大宋与海外贸易往来频繁,双方均需求旺盛。但是从杭州、泉州、广州一带南下的海船,主要目的地都是南亚次大陆和大食地区。欧洲中部还是一道亟待垦荒的贸易白地。

  如果这时候西夏能够中止与大宋的征伐,转向贸易与发展,同时带动西北亚的草原民族获得足够的资源,变得富庶……宋、夏、蒙古,命运都有可能从此改变。

  “贸易能给本国居民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不似战争,只会给自己百姓创造不可挽回的伤害。”

  “另外……大王听说过火器吗?”

  明远劝谏时也不止是一味说服,也会采取威胁的手段。

  李秉常听说“火器”二字,马上就变了脸色,嘴唇颤抖,哆哆嗦嗦地吐出两个字:“天……天雷……”

  紧接着他眼含恐惧,盯着明远:“你……你是什么人?”

  一个在西夏成长的普通汉人青年,不可能在与他的国君对话时大谈“火器”。

  明远冲李秉常浅淡地一笑,温和地说:“我就是因为‘火器’,才被迫进入大夏的。阴差阳错,才到了大王身边。对于火器,我可能是整个大夏国中,了解最多的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22页  当前第31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14/32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