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南地的特殊性,郅玄拟定的土地政策试行良好。
尤其是新圈占的地盘,无需赵颢发威,氏族陆续见识到分地的好处,不用强按头,纷纷主动着手实行。
圈占的土地越多,人力越是不够用。
哪怕是大氏族,走出去一段时间,劳动力也会变得捉襟见肘。
对抗瘴疠的药物源源不断,对外探索的队伍越走越远,土地和资源唾手可得,偏偏缺少开荒和采矿的条件。
氏族们遭遇相同的难题,基本上是有田没人耕,有木无人伐,有矿采不了。
明明有宝山在前,知其门不能入,换成任何人都要捶胸顿足。
赵颢颁布的改革政策看似削弱氏族,实际上能最大程度调动奴隶的积极性。付出的是尚未到手的利益,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只要有脑袋,都能算清这笔账。
陆续有氏族品出味道,将圈占的荒地划出一部分,分给手中的奴隶。
这样做的好处是奴隶拥有部分私产,愈发积极干活,还对压榨自己的奴隶主感恩戴德。
用郅玄的话说,氏族们的心黑透了,黑得冒油,处处闪烁黑光。
可在当下,这种做法却最受肯定。
如果赵颢不改章程,按照郅玄拟定的条令执行,改革未必能顺利进行。想有今日局面,必然受到相当大的阻力。
不提氏族反对,奴隶也未必相信。
狼突然不吃肉,还要把肉分给兔子,可能吗?
想想都存在问题。
哪怕狼拍着胸脯保证,从今日起改吃素,兔子也绝不会相信,更大可能是蹬狼一脚转身就跑。
分明是不怀好意,想骗猎物自投罗网,没那么容易!
在给郅玄的书信中,赵颢写明改革进展,对发现的问题不做隐瞒,处理办法也和盘托出。
接到南来的信件,郅玄总是会再三琢磨,最终得出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凡事想当然不可取,切合实际才是根本。
参照南赵国经验,郅玄在草原划出部分土地,试行新的土地政策。
彼时,西原国氏族大批走出去,沿着狐商和茂商探索出的道路,或挥师北上,或策马西行。
随着氏族们集中行动,西原国的版图迅速扩张。不到半年时间,国土面积增加一倍。疆域之广前所未有,即使大部分是荒地,也令国人心潮澎湃,欣喜不已。
每拿下一片土地,氏族必详细绘制地图,并按郅玄要求打下界碑,设立驿站。
最初的界碑是木制,形状类似栓马桩,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十分简单。之所以如此,全因氏族们未发现君旨深意,大多应付了事,不打算费更多心思。
改变的契机在于一场冲突,冲突的源头是一条河道的归属权。
当时,西原国和北安国的探索队伍不期而遇,双方背后都站着大氏族,对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势在必得。
彼此势均力敌,都不肯让步,冲突一触即发。
中途有第三支队伍出现,和一方同属西原国,背后是六卿之一的骆肥。
查明争执缘由,骆氏领队呵呵一笑,请冲突双方同往河道上游,一块界碑赫然在此。从表面斑驳的痕迹能够看出,界碑不是仓促摆设,早在河畔多日。
界碑上的文字明确表示,早在数日之前,骆氏队伍就发现此处,并策马划出地盘。依照先到先得的规矩,北安国和另一支西原国队伍主动退出,不能再涉足此地。
通过这件事,西原国氏族恍然大悟,终于明白郅玄坚持立界碑的原因。
有此凭证,无论遇到谁,亮出界碑就是“无主先得”,就是“有理有据”。子孙后代遇到挑衅,同样可以拍拍界碑,一句“先祖开拓”,再一句“自古以来”,字字句句都是道理。
不讲理也没关系,以西原氏族的战斗力,相信会让对方明白讲理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讲理就只能我好你不好,被锤死也没处喊冤。
事实上,大多数西原氏族更希望对方不讲理。偏偏愿望很难实现,只能叹息一声,高手寂寞啊!
基于界碑的重要性,材料由木头改为石料,体积越来越大,由半米增至一米、两米乃至五米。
西原国氏族内部比拼,甚至出现高达十米的界碑。远远望去,如定海神针移到山前,令人叹为观止。
西原氏族的做法带动邻国,北安氏族吃过亏,最先效仿,南赵国和东梁国紧随其后,大小诸侯国纷纷跟进。
制作界碑的材料五花八门,木材石料应有尽有。
有富裕的氏族突发奇想,竟然用整块玉石雕刻界碑。
郅玄知晓此事,无语之极。炫富也不必如此,当真不担心夜半无人,界碑被人扛走?
这样的疑惑持续到他亲眼看到那块界碑。
长五米,宽三米,高也接近三米,哪里是界碑,分明是一截城墙。这样的体积,重量可想而知。
氏族拘于礼仪,不会冒着万夫所指的风险来动这块界碑。其他人纵使见财起意,也没办法在不惊动驿卒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弄走这块庞然大物。
这块界碑足够特殊,特殊到能动的人不敢动,敢动的人没法动。
立碑的氏族的确有炫富的心思,却不是无脑炫。炫富同时更能邀名,仅凭一块界碑,家族即被天下人所知。
郅玄颇感复杂。
中原各国人才济济,千万不要小看任何人。在诸侯林立的时代留名,绝不会有一个简单之辈。
诸侯对外开拓,漠北之地也不再荒凉。
原莺就封整整一年,封地内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
大兴土木条件不足,在家臣的建议下,她主动学习驿站经验,在封地内搭建帐篷,挖掘地窝,以实用和保暖为上。
为行动方便,原莺换下华服,改穿男子袍服。
她出行不再坐车,而是学会了骑马。短短两月时间,就能和家臣护卫策马扬鞭,巡视整片封地。遇到危险还能开弓射箭,挥舞长刀冲锋。
草原的风吹过四季,原莺的皮肤不再白嫩,双手也长出茧子。如今的她犹如脱胎换骨,和之前判若两人。
原莺偶尔也会扪心自问,是否感到后悔。
答案是否定的。
真正走出藩篱,见识到天地之广,她才意识到年少的自己是何等狭隘。
她不再是娇弱的女公子,而是能率领骑兵驰骋草原的女家主。
她的封地尚不富裕,但是生机勃勃。
开垦的荒地陆续出产,密林中有丰富的资源,在封地边缘还发现矿藏,一切都在变好,一切都是欣欣向荣。
然而,她同样面临严峻问题。
巡视过封地,原莺策马返回住处。
走进夏日搭建的帐篷,她再三犹豫,到底一咬牙,提笔给郅玄写信。
封地面临极大的劳动力缺口,她需要更多奴隶。连续数月搜寻野人,始终一无所获。不是没有,而是旁人下手太快,她落后一步,想抓都抓不着。
漠北曾有狄戎部落,如今要么主动投诚,要么撒丫子跑得无影无踪。
原莺受封地和人口限制,暂时无法对外扩张,更不能离开太远。封地发展越快,人力的缺乏就越是明显。
她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郅玄求助。
在书信中,原莺希望用森林出产换取奴隶,价格比中原高三成。后续还会用矿石填补,她绝不赖账。
“能用尽可。”
原莺十分明确,自己没有挑拣的余地。郅玄愿意交换,什么样的奴隶都没问题。
她身在漠北,消息不曾断绝,深知国内人力紧张,各处都在嗷嗷待哺。
她不想郅玄为难,可实在没有办法。不求助就不能继续开荒,没法开荒,封地的发展就会被迫搁置。
接到原莺的书信,郅玄有些吃惊,却不感到为难。
人手他的确有,而且还有不少。
茂商带队西行,送回的野人越来越多。不知是否和地域有关,这些野人一批比一批高大,身上的味道也越来越重,无论怎么洗都洗不掉。
最初一批,监工堵着鼻子还能凑和。最近这两三批,距离近一些,多年的鼻疾都能不药而愈。
几百野人聚在一起,威力堪比生化武器。
中原地界没法用,只能送去漠北。
那里地广人稀,乱跑肯定没命。监工不用靠近,只要在视野范围内,同样能监督干活,还不用受气味折磨。
郅玄尝试送出一批,原莺的反馈很快送到。
信中对郅玄很是感谢,并且表示有味不要紧,她能克服。只要能干活,有多少她要多少!
不就是味儿一点吗?
最冷的时候她都抱着羊睡,没关系,顶得住!
郅玄翻阅书信,发现原莺和之前相比有了极大变化,说是翻天覆地也不为过。
少女变得生机勃勃,正抛开往日,犹如挣脱束缚,向无比彪悍的道路发展,一去不回头。
第二百八十四章
日月如梭,白驹过隙,五年时光匆匆而过。
中原氏族的战车踏遍四方,斩获战功无数,疆域成倍扩大。
北方的狄戎部落大举内附,逐渐改变生活方式。少部分不愿改变,继续向北移动,遁入茫茫荒原不见踪影。
东夷分成数支,超过三分之一归附东梁等国。其余分散在靠近大陆的海岛,或在海岸边生活,发现诸侯军队立即乘船逃往海上。
后两者迫于生计,为获取盐等物资,不得不同东夷人自组的商队交易。天长日久,见识到对方的富裕,也逐渐生出归附之意。
南蛮的情况比较特殊,各部首领起初结盟反抗,声势十分浩大。交战之后连遇挫折,实在打不过,部分准备投诚,部分想要逃走,还有少部分负隅顽抗。
赵颢身为南方诸侯之首,对于这些部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就一个字:打。
是打不是杀。
打服之后充做奴隶,填补缺失的劳动力。
之所以如此做,非是南方诸侯不近人情,实在是南蛮各部反复无常,屡次三番投而复叛,给氏族们造成不小的损失。情况最严重的一次,两座边城遭到火焚,十多座驿站未能幸免。
血的教训摆在眼前,不杀已是底线。想要轻松来投,吃饱喝足再遁入林间,委实打错了算盘。
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各国氏族不只圈地,更四处搜寻野人。
随着郅玄的土地政策在各国推行,大批奴隶分得土地,逐渐向庶人阶层靠拢。
抓捕的野人填补空缺,却不能简单等同于奴隶,教化之后类似于雇佣,逐渐形成另一个特殊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