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阅读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滚轮控制速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_分节阅读_第10节
小说作者:方北辰   内容大小:218 KB  下载: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txt下载   上传时间:2017-08-05 00:00: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1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值得注意的是,赵云的人生境遇,与他的顶级表现非常不相称。当刘备自称汉中王,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位,一起高升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的时候,赵云却依然是原来的官职——翊军将军,没有得到任何晋升。在他极力劝阻进攻孙吴为关羽复仇之后,刘备就把他留在后方的江州(今重庆市市区),不让他上前线。前线的总指挥和先锋官,宁可用冯习、张南这样的无名之辈,也不用沙场名将赵子龙。忠勇双全的一代名将,面临如此的境遇,赵云本人却能淡然处之。这种对名利潇洒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蜀汉名将中难得一见的风景。忠勇,是儒家提倡的品质;而超脱,是道家重视的素养。赵云作为一员武将,却能集儒道两家的文化精华于一身:对人性的品质,坚持;对名利的枷锁,超脱。这是我对他最为欣赏和倾心的地方了。这正是:

  勇气忠诚昭日月,千秋公道在人心。

  关于赵云就讲到这里。下面要讲蜀汉战将型名将的第四名马超。

  战将型名将第四名——马超

  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与曹操有着什么样的恩怨情仇?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一 三国悍马

  本节讲的这位名将,他是东汉开国名将马援的后裔,本人却有一位羌族祖母;他最初为曹操流血效劳,后来却打得曹操差点命丧黄河。他,就是著名的三国悍将马超,名副其实的“三国悍马”。马超在沙场舞台上的重头戏,就是在潼关大战中激战曹操。那么马超与曹操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潼关大战因何而爆发?马超在大战中又有什么样的精彩表演和意外结局呢?

  马超,字孟起,东汉右扶风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氏。这茂陵县马家,在东汉前期那是响当当的家族:马援身为开国功臣,又是光武帝刘秀的亲家。可惜到了东汉末年,这马氏家族衰败了。马超的爷爷只当上小官,还下了岗,只好娶了一个羌族妻子,生下马超的父亲马腾。东汉灵帝时黄巾军起事,河西走廊所在的凉州出现动乱。这马腾平定凉州的动乱有功,崛起为关陇地区的军事强人之一。马超作为马腾的长子,也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

  马超在军事舞台上的处女秀,就是去为曹操血战沙场,从此与曹操结下了一辈子的恩怨情仇。马超为何会去给曹操效劳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曹操把汉献帝控制在手中之后,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方强敌袁绍,就对西面关陇地区的地方军将领马腾等人,采取“先安抚,后利用”的政策。接受安抚的马腾,派儿子马超率领一万多精兵,帮助曹操攻打属于袁绍阵营的郭援。双方在汾河西岸的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交手。马超趁对方渡河时发起猛攻,脚被流矢射中,鲜血长流。他拔出箭头裹住伤口,继续带头冲锋,打败郭援,将其斩首。马超首次露脸,就以大胜利向曹操献上厚礼。曹操也以东汉朝廷名义发布重赏,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封他为都亭侯。

  两人关系的开局很美好,不料世事多变,接下来一场来自曹操的无情打击,降临到马超的头上。

  建安十六年(211),已经称霸中原的曹操,把矛头转向西北。他宣布派出大军,经过关中,翻越秦岭,讨伐割据在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汉中市)的张鲁。他的下属纷纷前来劝阻他说:“关中的军事将领,现今得到朝廷的官职爵位,比较安分。如果大军进入关中,虽然说是路过,也会引起他们怀疑和不安,从而引发动乱啊!”曹操的反应,据《资治通鉴》卷五十八记载是两个字:“不从。”为何不听从呢?因为这时候的关中诸将,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曹操已经打定主意,要把关中这块大蛋糕抢到手。怎么抢呢?就是先用上面的办法,逼迫马超等关中将领起来造反,然后名正言顺地动用自己的中央军,把关中的所有杂牌军一锅端了。曹操这一手招数很厉害,立刻就使马超面临非常棘手的两难选择,为什么呢?

  原来,马超的老父亲马腾,此前听从曹操的命令,去了曹操控制的朝廷,当上九卿之一的卫尉,还带上一大批亲属,包括自己小家庭的,马家大宗族的,多达二百人以上。事实上,他们就是曹操手里的人质。马腾上路时,把手下的军队交给马超统领,驻扎在关中,作为在外边保障人质安全的砝码。现今曹操要翻脸动手了,马超如果断然反抗,老父亲和一大家子亲属,肯定凶多吉少。但是,如果乖乖举手投降,就能消灾免难了吗?马超心中没有底。因为自己的马家军,素来不是曹操的嫡系部队;得不到信任的杂牌军,注定是被消灭的对象。而曹操素来又心狠手辣,常常翻脸不认人,自己从前那么起劲为他卖命,血染沙场,连自己的军事处女秀都献给了他,结果怎么样?现今依然要置你于死地。所以举手投降,等于是去送死。理智的盘算没有底,沙场悍马的倔强个性就占了上风。反正都是死,留下一个,总比全家死光要强。再说眼下的关中将领,人多势众兵精粮足,大家齐心反抗,还有取胜的希望。一旦灭了曹操,全家人不就翻身得自由了吗?冒险赌一把,就是他最后的选择。

  马超在举兵反抗上打了勾。一场激烈的大战,就在著名的潼关上演了。那么马超在潼关之战中,能够实现他战胜曹操的希望吗?

  话说这年春三月,马超等十员杂牌军将领,起兵十万对抗曹操,扼守在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潼关。讲解战争,必须紧扣地理,否则就点不中要害。当时的潼关,在现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面黄河的南岸边,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五十年前笔者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工科,多次爬上运输煤炭的火车,到潼关一带寻访古迹,并且把此处独特的险要形势,用两个“一控制三”来形容:

  第一个“一控制三”,是一座华山控制三条河。哪三条河?一是滔滔黄河,从北向南流,到了这里被西岳华山阻挡,急剧转向,往东流去。二是从西面八百里秦川流过来的渭河,先接收了从陕北高原流下来的第三条河洛河,然后在此汇入黄河。

  第二个“一控制三”,是一座潼关控制三条路。哪三条路?一是从中原到关中的东西干线陆路,二是从黄河进入渭河的水上通路,三是连接陕西与山西两省的黄河风陵渡渡口通路。

  如此奇特险要的地形,堪称天下少有。现今马超联军扼守在此,使得曹操委派的主帅曹仁,无计可施,前进不得。

  曹仁打不开局面,曹操只得亲自粉墨登场。八月间,曹操一到潼关前线,部下就说:“对方的关陇军团,擅长骑骏马,使长矛,骁悍无比,很不好对付啊!”曹操听了,决心使出一手奇招来打破局面。

  奇招是什么呢?原来他的大将徐晃,就是黄河东岸附近的人,对此处的地理非常熟悉。他向曹操献上一条妙计,就是避实就虚,采用两次强渡黄河的办法,避开潼关的阻碍,绕道杀进关中。具体来说,就是派一批先遣部队,从潼关的东边渡过黄河,前往北面六十里外的蒲坂县(今山西省永济市)之后,向西再次强渡黄河,在河西岸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得手之后,在先遣部队的掩护之下,主力军团再按这条路线如法炮制,就可以全部杀进关中了。曹操依计而行,当年闰八月,先遣部队果然得手,曹操自己统领的主力,也开始从潼关的东边北渡黄河。

  对于曹操的这一手,马超早就有所担心。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记载,他此前曾经向另一位联军首脑韩遂建议说:“宜于渭北拒之,不过二十日,河东谷尽,彼必走矣。”我们应当在渭水以北的黄河西岸,布置人马阻止对方从东岸渡河;不到二十天,他们带来的军粮吃完,必定就会退兵。但是韩遂的智商要差一大截,还固执己见,他说:“让他们渡河啊。他们要到上游渡河,必须先在这里渡河。渡河的时候把他们挤压到河中去喂鱼,不是更痛快嘛!”意见不一致,马超无法单独行动,曹操就有了可乘之机。

  眼看此前的担心,正在成为现实,马超立刻采取行动弥补,率领一万多骑兵,对正在北渡黄河的曹操主力,实施挤压式的猛烈冲杀。曹操坐在河岸边的一只“胡床”上,指挥兵马渡河。所谓的胡床,就是现今的马扎,是从西域传进来的便携式坐具。自从西汉张骞开通西域之后,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物品,不断输出到世界各地;而国外的物品,也不断输入进来。从西域传进来的物品,大多用“胡”字来命名,比如胡床、胡麻、胡饼、胡椒、胡笳、胡旋舞等等。

  这时,马超黑压压的兵马从远处杀来,曹操很淡定,不走。他身边的护卫将领许褚、张郃等,架起身材并不高大的他,就往河边的船上奔去。部下的士兵跟着往船上爬,压得船身偏倒,几乎翻船。许褚挥舞利刃,下狠心向攀爬在船帮上的士兵手臂砍去。刚刚离开河岸,驾船的船老大又被飞箭射死,那船向下游漂去,一漂就漂了四五里。马超的骑兵,沿着河岸一边追,一边用箭射。许褚见势不好,赶紧操纵船舵转向北岸,这才脱离险境。

  没能在潼关的黄河边上拿下曹操,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就开始发生逆转,对马超一方很不利了。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利呢?

  首先,是被曹操占据了通向关中腹地的关键地带。曹操率领主力军团,绕道来到黄河西岸,进入关中地盘之后,他就一反过去用兵极其神速的风格,改而采取非常谨慎的战术。什么战术?就是使用大量的车辆,头尾连接,连接成两条平行的防御性屏障,抵挡对方铁骑兵团的强劲冲击;然后让自己的军队,从中间的安全通道,向南面的渭水方向,稳步推进。这种应急性安全通道,史称“甬道”。当年九月间,曹操的大军终于成功推进到了渭水南岸。从这里向西进攻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就是一马平川的大道坦途,没有什么天险阻挡了。

  其次,是马超想对曹操玩计谋,反而上了曹操的当。曹操推进到渭河南岸后,马超多次主动出兵挑战,希望全力一搏。但是,曹操又一反过去主动出击的用兵风格,拒不出兵应战。硬的不行来软的,马超使出缓兵之计,请求割让地盘,双方讲和退兵。哪知道比智商玩计谋,马超还嫩了一点。曹操立即采取谋臣贾诩的献策,表面答应讲和,暗中使出挑拨离间之计。

  这一天,双方都把兵马退后,这边的马超和韩遂,那边的曹操带着侍卫长许褚,二对二,骑着马来在战场的中间地带,开始讲和之前的接触。身强力壮的马超,本想突然出手生擒曹操,但是看到曹操身边的那位,身材粗壮,面相威严,怀疑是著名的无敌勇士许褚,于是问道:“听说曹公有一位号称虎侯的勇士,他在哪里啊?”曹操回头一指,只见那许褚怒睁双眼,死死盯住马超。马超觉得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打消念头。旁边的韩遂,年龄与曹操相当,他的父亲当初又与曹操在同一年被推荐为孝廉,所以曹操故意与韩遂套近乎,说起许多过去老朋友的有趣往事。越说两人越高兴,越说曹操就故意离开马超越远,好长时间才分手。马超等韩遂一回来就问:“曹公对您说些什么啊?”韩遂觉得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不值一提,随口回答:“没说什么呀!”马超顿时起了疑心。过两天,曹操又给韩遂送来书信,信上文字有多处地方涂涂抹抹,很像是韩遂看了之后做出的遮掩。马超同其他将领传观之后,怀疑韩遂与曹操暗中有勾结,这联军将领的人心就散了。

  两点不利,很快导致了严重后果。九月十五日庚戌这一天,双方约定的大决战,在渭水南岸展开。马超一方虽然人数占优势,骑兵也强悍,但是人心不团结,指挥不统一,结果全军大败,整个关中地区落入曹操之手。三十六岁的马超,率领残部奔向西边的凉州,从此远走异乡。

  潼关大战,是三国著名的特大型战役,因为双方出动兵力的总数超过十万人,而且对西北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大战的结局,也使马超个人的命运从此发生逆转。马超一方,最初占据了兵力和地理两方面的优势,然而双方交手的结果,却出现了意外的结局。那么马超失败的原因何在呢?

  根本原因,并非他用兵才能的低下,而在人生经验的欠缺。欠缺主要在两点:第一点,他对关中联军的性质,欠缺清醒的认识。联军虽然拥有十万人马,其性质却只是松散的临时联盟,完全不像曹操的军队,是绝对的一元化指挥。因为这十万大军,分别属于十员将领,指挥不统一,力量不能往一处使,数量虽然多,却无法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第二点,他对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素质,同样欠缺清醒的认识。以韩遂为首的合伙人,才能低下不说,还素质低下,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使得马超无法充分施展用兵的本领。以上两点同时欠缺,说明马超在洞察人性的眼光上,还是太嫩了。

  对比之下,在人性观察上经验丰富的老江湖曹操,对于关中联军的人性软肋,却有一针见血的评价,即《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所说的“军无适主”。此处的“适”字,读音与嫡系的“嫡”字相同。所谓“适主”,就是具有权威的专任主帅。为什么关中联军没有一个权威的专任主帅?原因就在于上面所说的两条:性质松散,伙伴无能。我们常说,一件事情要做成功,必须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马超合作伙伴的素质,决定了心不能往一处想;而联军的性质,又决定了力量不能往一处使。马超倒是具有主帅的才能和名声,却没有主帅的身份和权威。在角色发生严重错位的情况下,失败就不可避免了。

  马超虽然战败,他的用兵才能却依然应当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作为名将,他在冲锋陷阵上的骁勇,在潼关追杀曹操的雄风,确实当得起“三国悍马”的美名。他在运筹帷幄上的智慧,至少也在中等偏上,如果当初韩遂能够听从他的建议,预先在黄河西岸严密布防,那么这场大战,就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不以成败论英雄,马超在蜀汉的战将型名将中,应当怎样排名呢?我的看法,关羽第一,张飞、赵云并列第二,马超可以排在第三名。

  笔者曾多次登上华山之巅,向东眺望黄河、潼关,回顾历史的风云沧桑。这一处关河形胜之地,发生了多少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是后世诗人、词人多次吟诵的古迹。马超给后世最重要的启示,提炼为一句话,就是“伙伴的素质决定合作的成败”。现代社会是合作无处不在的时代,上至国家,下至个人,合作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但是通常情况下,注意力都会集中在合作带来的利益有多大,而非合作对方的素质有多高。然而恰恰是对方的素质,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带来利益,带来多大利益的关键性因素。甚至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一再出现如此诡异的事例,合作之前好比亲人,合作之后竟然变成仇人,而且首先反目变脸的,还是受惠最多的一方。可见值得我们深思的前车之鉴,真是太多了。这正是:

  合作成功关键事,对方素质是如何。

  要想知道马超悲剧性的后半生,请看下节。

  二 寂寞将星

  上一节讲到,三十六岁的马超在潼关大战曹操,不幸战败,从此离开关中平原上的家乡,开始了在异乡不断漂泊流离的后半生。纵观马超十一年的后半生,主题就两个字,“报仇”。那么为何他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报仇两部曲,经受了哪些艰难和挫折?最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名将,又在蜀汉度过了怎样的寂寞余生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为何马超后半生一心想到的就是报仇。原因就在于,曹操欠了他一大笔血债。

  建安十六年(211)潼关之战结束,曹操就对马超在朝廷担任卫尉职务的父亲马腾,以及马腾身边所有的马氏家族成员,大开杀戒。《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对此事的记载,只有寥寥八个字:“诛卫尉马腾,夷三族。”但是在这八个字的背后,却是多少条血淋淋的人命呢?

  所谓的“夷三族”,就是诛灭三族,这是古代最为严厉也最无人道的株连性刑罚;针对的罪行,主要是大逆不道的“谋反”。“三族”究竟包括罪犯的哪些亲属,各朝各代有所不同。在东汉和三国,准确地说,则是指罪犯的父母、妻室儿女和同胞兄弟姐妹。如果严格按照这三类亲属来计算,一个罪犯的三族有多少人呢?父母这一类,一个父亲,再加上他的若干妻妾,不会超过十人;妻室儿女这一类,罪犯本人的若干妻妾,每人生若干儿女,不会超过五十人;同胞兄弟姐妹这一类,也就是与罪犯同母亲的兄弟姐妹,不会超过二十人。三者的总数,最多也不会超过八十人。但是曹操杀了马超家多少人?二百多人,超过一倍还多!这就说明,曹操还杀了根本不在马腾“三族”范围之内的大量远房亲属,所以马超才会对刘备说是“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这清清楚楚见于《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所谓“门宗”,就是小家庭和大宗族的合称。曹操不仅灭了马超的门,而且还灭了马超的宗,这就完全不按规矩来了。

  必须指出的是,曹操一旦报复性杀起人来,不仅没有规矩,而且没有人性;不仅特别可怕,而且特别可恶。当初他的老爸曹嵩,被徐州军政长官陶谦的部下图财害了命。曹操前往徐州报仇,成千上万毫无关系的无辜民众,包括他们饲养的鸡和狗,全都遭了殃,一直杀得徐州五个县的地界之内,见不到人烟,听不到鸡犬之声,上万人的尸体把泗水的河道都堵塞了——这是三国时期最为泯灭人性的罪恶行为!现今曹操又欠下马家这样一大笔血债,马超还能怎么办?只有想方设法去报仇!

  马超决心要为亲人报仇,向曹操讨还血债。他的报仇是一首两部曲,其中第一部,是在凉州和汉中两地上演的。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

  话说马超潼关战败,率领残部奔往西边的凉州,直到凉州的冀县才停了下来。他为何到这里就收住了脚步呢?

  原因,是这一带恰好具备了有助于他实现报仇愿望的三个条件:第一点,在这里能够生存。要报仇,首先当然要保全自己。当时的凉州,主要地域在今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域范围很大,生存空间也就很大。第二点,凉州的首府就在冀县,即现今甘肃省天水市的附近。这里集中了凉州主要的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占领冀县,就能在凉州站稳脚跟,恢复元气。第三点,冀县一带,当时又是羌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上一节开头就讲过,马超的奶奶就出身羌族,所以他在这里也容易争取到当地武装力量的支持。

  果不其然,马超一到陇山以西,羌族力量就来支持他,很快攻占了冀县城池,杀死凉州的军政长官刺史韦康,表面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轻率杀死韦康,造成了严重后患。韦康的一批老部下,暗中策划推翻马超。领头的人物,就是韦康原来的得力下属杨阜。不久,杨阜与表哥姜叙,在冀县南面起兵声讨马超。马超前去镇压,刚一出城,杨阜的同谋者就关闭城门,控制了全城。

  腹背受敌的马超,奋战之后未能扭转形势。眼看在凉州立不住脚,他只好奔向东南方的汉中。这真是,自己还没有实现报仇的愿望,反倒被别人成功报了仇。茫茫天涯,他为何要奔往东南方的汉中呢?

  原因,依然是他想实现报仇的愿望,而当时的汉中,恰好也具备有助于他实现愿望的两个条件:一是马超早就和汉中有关系;二是汉中也有力量帮助他。这汉中是益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当时是张鲁割据的地盘。东汉末年,三代人传播原始道教,也就是五斗米道的张鲁,在汉中建立起最早的政教合一性政权,称雄一方将近三十年。马超当初在潼关战败,他的小舅子就投奔汉中,与张鲁搭上关系。正是因为这一点,后来马超在凉州进攻冀县,张鲁也派出大将杨昂前往助战。现今马超奔往汉中,就是想从张鲁手中借来一批兵马,重新打回凉州去翻本。那么他能够如愿以偿吗?

  最初,马超受到张鲁的热烈欢迎,给他安排官职,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但是,当马超提出借用兵马的要求后,张鲁就很不愉快了:原来你到我这里,并不是想为我效劳,而是在为自己打算啊。于是,张鲁只给马超一支不起眼的军队。马超开到凉州一打,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战果。回转汉中,张鲁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冷淡。汉中待不住,马超就找了一个机会脱离张鲁,前往西面与汉中接壤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成县)去了。

  脱离张鲁,标志着马超报仇两部曲的第一部,即依靠自身力量来实现愿望的尝试,就此宣告结束。那么他为何会逃往西面的武都郡去呢?

  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马超之所以逃往武都郡,是想寻求一条新出路,从而演奏他报仇两部曲的第二部。新出路是什么?就是依靠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报仇愿望。具体来说,就是前去投靠一个能与曹操抗衡,而且又与曹操势同水火,一心想把曹操灭了的强势英雄。这位强势英雄,现在他已经打听到了,而前往武都,正是为了去投靠他。这位英雄是谁?就是大名鼎鼎的刘备。

  原来,就在马超与曹操在潼关大战的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受到益州军政长官刘璋的邀请,从荆州进入益州。一年之后,刘备唱了一出喧宾夺主的大戏,从益州的北面向南进攻刘璋。如今,刘备的大军已经指向益州的政治中心成都,拿下刘璋不是问题。马超得知消息,心中一亮:与张鲁相比,刘备的地盘大得多,力量强得多,声誉高得多,还是曹操的死对头。借助刘备之力去向曹操报仇,不是还有希望吗?不过,要是从汉中直接南下,定然会遭到张鲁的堵截;而从西面的武都郡绕道南下到益州,就一点没有问题了。

  到了武都,马超立即给刘备送去请求前往投奔的信件。刘备的反应是两个字:大喜。为什么?因为威名远扬的人物前来投奔,显示自己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刘璋还在顽强抵抗,马超来到,会给对手造成很大的心理震慑,同时也多了一个冲锋陷阵的好手。刘备立刻派出精干下属李恢,前去迎接。建安十九年(214),三十九岁的马超就来到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益州。

  马超一到益州,就给刘备送上一份见面礼,什么见面礼呢?原来在这时,刘备已经把刘璋包围在成都这座孤城当中。听到马超来到,刘备立刻给几乎是光杆司令的马超,配备上一支雄壮人马,然后请他就近驻扎在成都的北面,向城内大声喊话,发动心理攻势。《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说是“城中震怖,璋即稽首”。城里面一听马超的名字就震动恐怖,刘璋马上就磕头投降了。其实,刘璋已经不想再打了,而马超的到来,算是压垮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过,刘璋的投降,总与马超有关系,所以算得上是一份见面礼。

  三年之后的建安二十二年(217),马超终于等来了从益州向曹操报仇的第一个机会。这一年,刘备准备大举出兵,夺取已经被曹操抓在手里的战略要地汉中。马超与张飞、吴兰、雷铜四位将领,抢先去攻占武都郡,为接下来刘备统领主力军团进攻汉中创造条件。马超三年前就在武都呆过,在这里有人脉关系,对这里的地理也很熟悉,所以出兵之前信心满满,要给曹操老贼一个好看,也给刘备主公一个惊喜。但是很可惜,他的信心却化成了泡影。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最新的情报没有摸准。

  原来,这时的武都郡,已经不是三年前的老模样,完全变了天了。两年前,曹操的势力大举进入凉州,不仅牢固控制了河西走廊,而且曹操亲自统兵,对武都原来支持马超的氐族敌对势力,进行彻底的铲除。强悍的氐族首领窦茂及其上万人马被斩尽杀绝。因此,眼下马超来到武都,气氛上的感觉是一片冰冷,而曹操的大将曹洪、曹休,却凭借雄厚资源发起猛烈反攻。在兵员补充和后勤供应两方面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第二年三月,马超和张飞被迫撤退,而吴兰与雷铜二将,却有去无回,战败阵亡了。

  满心愿望没实现,还造成两员将领阵亡,马超很失落,更是惭愧,想找机会弥补。一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机会,就是充当臣僚的领衔者,拥护刘备升级改版,成为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在汉中斩杀了曹操委派的主帅夏侯渊,迫使曹操主动撤退,硬生生从曹操手里拿下了汉中。这对刘备而言,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是他与曹操对抗以来,亲自指挥的战斗中,最为辉煌的胜利,充分显示他可以与曹操比肩抗衡。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汉中是当初刘邦养精蓄锐,然后消灭项羽龙腾九天的风水宝地。拿下汉中,岂不是上天有意要自己效法祖先,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吗?而对马超来说,意义同样非同小可,因为这证明自己当初确实没有把人看错,刘备确实就是能够帮助自己实现报仇愿望的强势英雄。

  马超巴不得刘备尽早称王,从而名正言顺地去消灭曹操这个老贼。而刘备也想早点称王,以正名分。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于是当年七月,一幕政治大戏开演。蜀汉一百二十位臣僚联名向东汉朝廷上奏,拥立刘备为汉中王。这道几百字的表章,全文记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中。其中明白标出姓名的前十一位臣僚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领衔的第一名,就是马超。而列出的唯一声讨对象,正是刘备的死对头、马超的大仇人曹操。

  刘备举行称王大典的土坛遗址,现今还在陕西勉县城东的一座村庄中。十年之前,笔者带领韩国学者前往考察,在鸡鸣犬吠声中,残阳落照之下,我们坐在充满历史沧桑的土坛遗址旁边,进行学术交流。他们问我:“为什么臣僚中领衔的是马超,而不是孔明或关公呢?”

  我回答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两条:第一,是他有特别的身份,曾经是东汉朝廷正式任命的徐州刺史,还被封为都亭侯,不仅在外边很有名,也不是刘备的嫡系。因此,这封表章传出去之后,就可以避免被外人说闲话,说你刘备全靠自己带出来的那一帮哥们,来给你当吹鼓手,当托儿。把名流许靖列在第二名,也是同样的原因。把诸葛亮、关羽、张飞这三位最亲信的嫡系,列在第五、六、七名,也是同样原因。第二,最先提出向汉朝上奏的创意者,很可能也是马超。他有特别的身份,又有特别的创意,自然该由他来领衔。对马超而言,于公,可以对武都的战场失利做出弥补;于私,又能够为自己向曹操复仇,实实在在向前推进一大步。今天在这里讲马超,回忆十年前在遗址的现场情景,真是岁月如流,让人感慨万千!

  但是,马超向曹操本人讨还血债的所有努力,最后还是落空了。为何落了空?因为老天爷不遂人愿啊!就在马超领衔拥立刘备称王的六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的正月,虚岁六十六的大仇人曹操去世了!当事人到了另一个世界,你怎么找他报仇呢?仇人在,没能报仇,还有实实在在的冲动;仇人不在了,没办法当面报仇,就只有空空落落的寂寞了。马超明白:今后的自己,只能在没有仇人的寂寞中度过余生了。

  但是,心境无比寂寞的人儿,偏偏还有那不甘寂寞的人来打扰。不甘寂寞的人是谁?就是彭羕。彭羕,这是一位很不得志的官员,才干不小,毛病也不小,一是性格傲,二是说话狂。因为毛病大,所以被外调到小小的江阳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泸州市)去当太守,降级使用。临行前跑去见马超,马超问他为何被外放,准备好言安慰一番。不料彭羕一张嘴就有点吓人:“老家伙做事荒唐无理,还能再说什么啊!”老家伙指的谁?就是君主刘备。接下来的话更加张狂:“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难搞定啊!”与彭羕心思完全不对路的马超,立即把彭羕的话如实上报,于是彭羕被判处死刑,算是马超寂寞心境中的一个插曲。

  章武二年(222),四十七岁的马超走到了人生尽头。据《三国志》卷三十六《马超传》的档案记载,马超临死前给皇帝刘备上了一封奏疏说:“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马岱,深托陛下,余无所言。”我的家庭、宗族二百多人,被曹操几乎杀光,现今只有堂弟马岱,托付给陛下关照,其他就没有什么话说了。其实,马超没话说,不是真的没话说,而是他根本不想说;他的内心,已经寂寞到极点,只能用无声来取代有声了。马超在当初,因为选错了合作伙伴,造成命运的大逆转;此后为了复仇,又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而且付出了一生也未能实现愿望。这匹“三国悍马”,原本可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篇章,可惜因为一步之差,最后只能在寂寞忧郁中终结自己的人生,很可惜,也很可叹。人的生命,说起来很漫长,但是真正对人生命运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也就是那么一步或两步。对那至关重要的一两步,真的是要好好把握啊!这正是:

  一步之差留憾恨,半生愿望又成空。

  蜀汉的名将就讲到这里。下面要开始讲曹魏的名将。

  魏国名将篇

  主帅型名将第一名——曹操

  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曹操与吕布,有什么样的恩怨情仇?官渡之战是如何发生的,具体战况有何看点?

  一 乱世英雄

  三国多名将,正说也精彩。

  本节讲的这位,是曹魏身份最为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魏主帅型名将的第一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今天把他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些个性化的办法?当时人对他的评价,有“乱世奸雄”和“乱世英雄”两种版本,究竟哪一种最可信?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成功创业之路呢?

  先说第一个问题,在出身问题上,曹操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曹操字孟德,东汉豫州沛国谯县人氏。前面说过,当时如果某郡成为皇室亲王的封地,则改成某国,此处的沛国,就是由沛郡改名而来。谯县,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现今这里还有多处有关三国的名胜古迹,包括考古发现的曹操家族墓地。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宦官,官当到“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中常侍,是皇宫中侍奉皇帝的随身宦官,实权很大。东汉专权最厉害的宦官,有“十常侍”之称,好比是“十魔头”一般。至于大长秋是什么官职,以往讲三国的学者,大多没有讲到位。当时的制度,皇后、皇太后都有专门的代称。皇后的专门代称是长秋宫,所以这大长秋,就是皇后宫中的大总管。曹腾虽然不在“十常侍”的名单当中,但是他既侍奉皇帝,又总管皇后宫中事务,两边都操控大权,堪称宦官中的大佬。只可惜被切除了生殖器官,没有亲生后代。但是,又当官又封侯,总不能断了香火,于是曹腾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曹嵩,就是曹操的亲生父亲。抱养了儿子,还得配上一个妈,所以曹大宦官又娶了姓吴的女子为妻,成为有名无实的夫妻。

  曹嵩是从哪家抱来的呢?从多种证据来看,应当是从夏侯惇、夏侯渊的夏侯家抱来,这个问题今天不讨论。且说曹嵩当官之后,弄出了一个轰动京城的大手笔。什么大手笔呢?原来,昏庸腐败的东汉灵帝,竟然在朝廷公开张榜卖官,明码实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还可以赊账,即到任之后官员把老百姓搜刮够了,再来付款,但是清账时要多交一倍的钱,相当于滞纳金。顶尖的官职,朝廷三公之首的太尉,价格也最高,整整一个亿。曹嵩出手阔绰,眼睛也不眨,拿出一个亿现金,把太尉买来当了。要问他哪来这么多钱,只消看他在这之前当过什么官。什么官呢?大司农。这大司农可了不得,是九卿当中最肥的缺,一手掌管全国的黄金、货币、粮食、布匹的收支调度,相当于后世中央银行、中央粮食储运仓库、中央物资储运仓库这三个部门的大总管。所以一个亿对他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可是这样的大手笔,社会反响好不好呢?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崔烈,花了五百万,买下三公之一的司徒,他的儿子崔钧就讽刺老爸,说你这顶官帽好倒是好,就是铜钱的味道太大,这就是后世“铜臭”一词的由来。崔烈花的钱,只有曹嵩二十分之一,已经遭到亲生儿子的讽刺。曹嵩花天价来买顶尖的高官,其社会影响之恶劣,可想而知。

  曹操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二十岁出头进入社会和官场时,就免不了带上巨大的心理阴影。你会问了,他家有钱又有势,日子过得很滋润嘛,为什么还有心理阴影呢?原因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原来,在东汉一朝,控制国家权力的,除了皇帝以外,还有三支力量。一是外戚,也就是皇后和皇太后的娘家人。二是宦官,即皇帝、皇后身边的使唤人。三是以官僚家族为骨干的士大夫群体,属于国家各级行政机构的管理人。士大夫这个群体,不仅人数多,分布广,而且文化教育上有突出优势,所以在国家体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他们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精神标榜,加之又有权力争夺的现实矛盾,所以对于操控皇权的宦官,有特别的憎恶和鄙视,曾经与宦官势力发生激烈的流血冲突。《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说是“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所谓阉寺,就是宦官,士大夫与他们为伍会深感羞耻。

  还有很特别的一点文化因素,就是两汉时期,对于男性,特别是士大夫群体的男性而言,切除外阴生殖器官,是一种无比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写出千古不朽作品《史记》的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无辜受到汉武帝的严厉惩罚,被施以宫刑。所谓宫刑,又称腐刑,是对男性“去势”。司马迁受刑之后,痛苦万分,他在写给友人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里面说:“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腐刑。”最丑恶的行为,莫过于辱没祖先;最巨大的耻辱,莫过于遭受腐刑。为什么遭受腐刑是最巨大的耻辱,那是因为受刑者从此变成不男不女的状态,要被他人视为丑恶的异类,还会造成家族支系繁衍传承的突然中断。而宦官之所以受到士大夫群体特别的憎恶和鄙视,生理上的缺失,这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曹操巨大的心理阴影,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他祖父曹腾,在政治身份和生理残缺两方面,都是士大夫群体极为憎恶鄙视的宦官。二是他生父曹嵩的来历,又不明不白。三是他生父曹嵩,还花天价买官,行为很丑恶,为人臭显摆。总之,曹操要是只想吃喝玩乐,混一辈子算了,那就什么心理阴影都没有;要是他还想进入政坛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获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同,那就不仅有阴影,而且阴影还很大。

  不幸的是,曹操有心走的,正是后面那一条开创自己事业的路。但是,家庭出身自己无法选择,已经打上这样的耻辱烙印了,还有什么办法呢?

  曹操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决定采取两种办法,来洗刷家庭出身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哪两种办法呢?

  第一种办法,是要采用特别吸引人们眼球的行动,向士大夫群体公开表态,表示自己向对方靠拢的坚定立场。出身我自己没法掌控,道路却可以自主选择,我要坚决和你们站在一起,从而得到你们的认同。具体而言,是从士大夫群体当中,物色一位名声最大,话语权也最大的领军人物,去向他靠拢,零距离接触,请他对自己做出评价。他选中的领军人物是谁呢?就是许劭。

  许劭,字子将,东汉豫州汝南郡平舆县人氏,平舆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许劭特别善于评价赏鉴当时的人物,在士大夫群体中有很高的声望,《后汉书》卷八十六《许劭传》说当时“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天下的人说到通过评论人物来提拔后进之士,都把许劭、郭泰公认为权威。其实从政治上看,品评人物,乃是士大夫群体发展同类、排斥异己的一种特殊手段。现今曹操就是要利用这种特殊手段,反过来为自己服务。郭泰死的时候,曹操才十五岁,没机会去靠拢。许劭只比曹操大五岁,运气不好,就被二十多岁的曹操盯上了。

  曹操靠拢许劭的情景,上面的《许劭传》也有生动描绘:曹操说好话,献厚礼,亲近许劭,请他评价自己。许劭鄙视他,不肯做。曹操找了一个机会,强行进行胁迫,许劭只好给他一个“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听了“大悦而去”。在这里,曹操的个性充分展现出来:首先,他是一旦打定主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其次,他又是很会用手段的人,先软后硬,软磨加硬泡,有不同的手段等着你。最后,他又是很会通过制造新闻效应,来显示某种意图的人。

  大名士许劭给了评价,曹操的公开表态,就算基本成功了。不过,许劭的评语,后世记载有两种版本。上面说的《后汉书》卷六十八《许劭传》是第一种版本,另一种版本见于《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的孙盛《异同杂语》,文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版本更接近原貌,因而更为可信呢?后世不断有争论。争论焦点,集中在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上?讲曹操最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所以今天必须说一说。

  著名学者汤用彤、余嘉锡先生,都认同“英雄”的版本,理由主要有两条:一,英雄是当时评论人物的常用术语。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拨乱反正,只有英雄才能做到;而曹操崛起于乱世,以英雄自命,所以听了“英雄”评语,才会大喜而去。

  两位大学者的意见,当然很有见地和道理。笔者本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但是还要补充三条具体理由。

  第一条,从历史的确凿证据来看,曹操本人后来对自己最为得意的评价,就是英雄,而非奸雄。他对刘备怎么说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明明白白记载在《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当中。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他亲口所说,我俩是天下的英雄,并没有说我俩是天下的奸雄,这当然就是确凿的证据,对不对?

  第二条,“英雄”的版本,出自范晔的《后汉书》,性质属于正史,即正规的史书。而“奸雄”的版本,出自孙盛的《异同杂语》。《异同杂语》,也简称《杂语》。《隋书》中的《经籍志》,记载有《杂语》五卷,应当就是孙盛的作品。但是请注意,《隋书》并没有把它分类在史书当中,而是划归在“小说”一类。而当时的小说,在班固的《汉书》卷三十《艺文志》中,被定性为“街谈巷语,道听途说”。比较起来,可信度就比正史要差了。

  第三条,最为关键,要多说两句。“奸雄”一词,后世一般的理解,都是奸诈的英雄,含义有褒有贬:虽然性格上极其奸诈,但是才能上却真是了不起,终归还是英雄一个。用这样的理解去考察许劭评语,就会高度认同“奸雄”的版本。但是很遗憾,这种习惯性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因为这种理解,与“奸雄”这个词汇在当时的准确含义,并不能完全吻合。

  研究历史必须读古书,而古书中有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含义会出现变化。语言学界的泰斗王力先生,在他的名著《古代汉语》中,专门讲了这个问题,题目叫《古今词义的异同》。他特别提醒说:“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义去理解古书中的词汇。”王力先生的提醒,是我们考察许劭评语版本的指南针。举例来说,比如“小品”,魏晋时期是指佛教经典的简略本,如果说成春节晚会的语言类节目,佛家师父就要笑了。又如诸葛亮《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中的“卑鄙”,是指自己社会地位的卑下鄙贱,如果说成品德的恶劣,孔明先生就要生气了。孙吴名将朱然的外貌,史书说是“气候分明”,这里的“气候”是指一个人流露出来的精气神,如果说成天气气象,朱然就要反对了。由此可见,我们理解古书中的词汇,只能按照当时的原意去理解,而不能用后世已经发生变化的意思去理解;用流行语言来说,就是不能搞词汇意义上的穿越。

  同样,“奸雄”一词,当时准确的含义,与现今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这个词汇,是从《荀子·非相篇》的“奸人之雄”四个字浓缩而来。奸人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坏人、恶人,完全是负面的贬义,所以才有汉奸、内奸的称呼。而“奸人之雄”,则是坏人当中的称雄者,用大白话来说,这不是一般的坏蛋,而是坏蛋当中最厉害的大坏蛋。荀子认为,这种“奸人之雄”,最能蛊惑人心,对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圣明的君主要想治理好天下,首先就要把这种“奸人之雄”全部诛杀了,然后再来铲除一般的盗贼;因为盗贼还能通过正面的教育来使之改过自新,而这种“奸人之雄”完全坏透了,任何办法都改变不了他,只有让他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到了汉代,“奸人之雄”,以及由此浓缩而来的“奸雄”,常常出现在史书中。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在《汉书》卷八十四《翟方进传》、卷八十三《朱博传》中。说是西汉成帝时的丞相翟方进,上奏章弹劾朝臣朱博、孙闳,严厉斥责他两人是“奸雄之党”,结果朱博受到撤职处分。稍后到汉哀帝,朱博起死回生,又当上了丞相,却依然不思悔改大干坏事,遭到左将军彭宣的猛烈弹劾,说他“倾乱政治,奸人之雄”。于是朱博被抓到监狱中,赐饮毒酒而死。同一个朱博,身上得到两个定语,一个是“奸雄”,另一个是“奸人之雄”;招来的下场,不是丢官,就是丢命。这充分说明当时的“奸雄”,与“奸人之雄”完全是一回事,都是指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完全是负面的含义,没有一点点褒扬的意思在内。

  总之,当时的“奸雄”,其实就是“清平之奸贼”一句中所说的“奸贼”,而且还是比一般奸贼更恶劣的大奸贼。把当时这个词汇的含义弄清楚,弄准确之后,再来做判断就容易了。两种版本中,应当是完全具有正面褒奖含义的“英雄”,才是可信的原版;而完全具有负面贬损含义,一点都没有正面褒奖含义的“奸雄”,则属于好事者道听途说的误传。道理很简单,如果曹操被人评价为罪大恶极的头等坏蛋,无可救药的大奸贼,他听了之后还会兴奋得大喜而去,那脑袋恐怕就有问题了。因为他千方百计找许劭为自己作评价,原本是想洗刷掉家庭出身上的耻辱,现今家庭出身的耻辱还没有得到洗刷,却又招来彻底否定自己的大嘴巴子,更添加了新的奇耻大辱,家庭和本人都成为士大夫群体的笑柄,他怎么会高兴得起来呢?对不对?因此,最接近原貌的版本,应当是“英雄”,而非“奸雄”。

  曹操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之后,接下来又采取第二种办法,去洗刷家庭出身上的阴影,为自我创业扫除障碍。这又是什么样的办法呢?

  公开向士大夫群体表示靠拢,并且得到许劭的正面评价之后,曹操不久就被推荐为洛阳县北部地区的县尉,简称洛阳北部尉。东汉设有县尉,主管一县的治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京城洛阳是大县,不止一人,所以洛阳北部尉,就是洛阳北区的公安局长。这是曹操进入东汉官僚体制之后,第一个正式的行政职务,对他意义非凡。但是,推荐他担当这一职务的是谁呢?说出来可能出人意料,就是司马懿的老爸司马防。司马防,字建功,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氏。温县的司马氏家族,世代为官,是典型的士大夫群体成员。曹操与司马家族的恩怨情仇,笔者的《司马懿新传》有详细描述,今天不讨论。但是,曹操既然很快就得到司马防的大力举荐,这就证明他的靠拢,已经开始收到士大夫群体认同的效果,同时也证明,许劭对他的评语,应当是正面赞美的“英雄”。

  受到鼓舞的曹操,二十来岁冲劲正大,立即实施第二种办法。

  如果说,第一种办法,是坚决表示向士大夫群体靠拢,那么第二种办法,就是坚决表示与宦官势力脱离。一个靠拢,一个脱离,一个是合,一个是分,相辅相成,堪称完美。当然,真正与自己的宦官家庭彻底断绝和脱离关系,他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是可以找替身来表明决心和立场呀!找谁做替身呢?眼下的宦官当中,谁名声最臭,谁就是最好的替身。这个替身,他已经找好了,就是蹇硕。

  蹇硕,是当时新生代宦官中最受宠信的家伙,后来甚至被东汉灵帝安排为京城禁卫军的总指挥官。但是在眼下,他刚刚受宠不久,权力还没有这么大,但是已经很吸引人们的注意了。由于蹇硕受宠,他的叔父也到处显摆,晚上京城实施宵禁之后,他不顾禁令,出门游荡,招摇过市。而这一游荡,正好就撞在曹操的枪口上。不对,准确地说,是撞在曹操的棒头上。

  原来,曹操一到县尉的衙门上任,就做了几十根结结实实的棍棒,大门两边,一边挂十多根,这就是他的执法装备。还特别把棍棒涂上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煞是耀眼。为什么涂成五色?这里边大有讲究。以往讲三国者,大多未能注意。因为五色,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又代表天下。我们北京天安门西边的中山公园内,就有象征天下的社稷坛五色土。咱曹操是京城洛阳的县尉,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所在,所以这五色棒,既是京城的文化象征,LOGO,又表示普天下的人在这里犯了法,都归这五色棍棒侍候,打遍天下违法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页  当前第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1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