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昭给她端来了一杯蜜水,笑道:“快缓缓吧。”
杜秋蔓接过水,双眼笑弯成了月牙:“可惜了,大家现在不好饮酒,待七娘及笄了,我一定要去闹一闹。”
杨明昭神使鬼差的问了句:“那我呢?”
“嗯?”杜秋蔓一下没回过神,下意识道,“昭哥儿说是及冠吗?”
杨明昭摸了摸鼻子,不自然看向远方,轻轻嗯了声。本不报什么期待,却意外发现杜秋蔓好像陷入了沉思。
他突然不想要那个答案了。说他胆怯也好,没骨气也罢,有时候他宁愿什么都不知道,就像现在这样,只要能在蔓姐儿身边就好。像之前莫名与楚成月有敌意的事情,他下次不会做了,他知道自己错了。蔓姐儿难得交上朋友,他不应该反感……而且,他也没有立场去反感。他讨厌现在的自己,一点都不知足,明明蔓姐儿对他已经够好了,只是不知道现在认错还来不来得及。
“蔓……”杨明昭想要打断她的思绪,杜秋蔓伸出手盖在他的嘴唇,示意他不要说话。
“等你及冠时,我要用最好的蜀锦白鹿来做冠,用最纯的酒来宴宾,让铁匠炼制上等的佩剑,绣娘会缝制最潇洒夺目的礼衣。”
杨明昭微微启唇,此时却发不出声来。
杜秋蔓垫脚伸手摸了摸他的发顶,柔声道:“昭哥儿,你要好好长大啊。”
*
这一天的烧烤大家一直闹到了黄昏,趁着城门未关时,乘马车赶回昌平。楚清遂玩的意犹未尽,以前在府里要端着世家子的各种礼仪,哪里像今日这样疯闹,撩起车帘,冲着对面喊道:“蔓姐儿,以后有好玩的记得再叫上我啊。”
杜秋蔓点点头,大家挥手作别。
江氏见二人都好好的回来,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儿,有些好奇:“今儿玩的怎么样?”
“可好了。”杜秋蔓顿时扑倒江氏怀里,“昭哥儿还有七娘烤了好多。昭哥儿最厉害,烤的肉可好吃了,我们今天吃了快两斤的肉呢!”
“两斤?!”江氏吓到了。他们四个都算是半大的孩子,哪怕算上楚清遂,哪里有那么大的食量,“你们今天必须都得喝消食汤,喝了再去院子里散散步,不能倒头就睡。”
杜秋蔓想到那汤的酸苦味,后悔不已,为什么没管好自己刚才那张嘴,妄图挽救:“没有两斤,就一斤罢了,刚开始大家不熟练,烤的一些没法吃。”
江氏挑眉:“你方才还说昭哥儿烤的最好吃了?”
杜秋蔓:“那个……那个……”
杨明昭:“熟能生巧!刚开始我烤的也不好。”
杜秋蔓:“对!”
江氏揉着略略凸起的太阳穴:“对什么对!都回屋洗澡换衣裳,玲珑去熬消食汤。大妞连翘,你们两个给我盯好他们了,听见没!”
大妞连翘赶紧道:“是。”
盛夏的夜是静的,也是喧闹的,虫鸣声衬托着月色静如水。
杨明昭换了一身宽松的衣裳出来时,便看见杜秋蔓坐在老宅的院子里。
一轮圆月高悬天空,月光洒落在她身上,少女单手托腮,乌黑的长发顺着削瘦的肩膀垂下,纤细的手指把玩着扇柄。
少女微闭着眼,并未睡着,卷翘的睫毛微微抖动,看似一副无比放松的姿态,却在听到脚步的时候,豁然睁开眼。
杨明昭站在回廊下久久伫立,这一刻他站在这里就好。
那一方小院美好的让他不敢靠近。
他是如此的卑微,却一直在奢求更多。
对上那一双明亮的双眸,仿佛阳光一样让所有阴影无处遁形,杨明昭觉得自己是个小人,卑劣又无耻。
他不知要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太过短暂的人生里没有人教过他,书本里也没有写过,他只是本能觉得这样继续下去不太妙。
他想到以前流浪时曾经见过的一片漂亮花地。那时候他忍不住伸手摘了几朵,一路上他都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好好的放在怀里,但花到了第二天还是枯萎了。又过了一天,花瓣开始凋零,直到最后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留下。
突然眼前一黑,一个声音从背后响起。
“猜猜我是谁?”
杨明昭一愣:“蔓姐儿……”
杜秋蔓松开手,带着几分探究:“刚才想什么呢?我当着你面走来都没看见?”
“嗯……夫子的功课布置的很多,我在想明日要多做些。”杨明昭飞快进入到好学生的状态。
“清溪书院果然很严格啊。”杜秋蔓叹道,“对了,你们书院有一个学生不见了,你知道吗?好像是叫赵岱。”
杨明昭面不改色:“赵岱与我不在一个课堂,并不是很熟,上次月考后被逐出书院后就没有见着了。”
“是啊。你之前在山上不知道,几日前他哥哥姐姐来县内报了案,说他好多天没归家。但赵岱也二十好几了,能蹦能跳的,又识字,想去哪里都能去的。周大人派了衙役在周围都找了一圈,并未找到人,也只好让赵家姐弟先回家了。”
杨明昭想了想,说道:“赵岱在书院里常与康俊华走得近,或许他知道赵岱的下落。”
作者有话要说: 推一下我的预收文:《当王爷绑定了好感度系统》,计划2020年开文。跪求大家收了我吧。
文案:
安亲王身份贵重,相貌俊美,京中不少贵女爱极了他。
直到有一天,安亲王能看到不同人对他的好感度……
那些美人好感度不高也就算了,口口声声称没了他就不能活的相府嫡女竟然还是负的!
不,还有一个是例外。
表妹一直表里如一,维持在零。
安亲王:“果然还是表妹对本王最真心!”QAQ
表妹:?????
备注:主角无真血缘关系/甜文。
第四十三章 死因
要不是因为杨明昭, 杜秋蔓对清溪书院根本就没什么兴趣,但这个消息倒是可以送给杜英派来的那位王管事。
王管事听闻大小姐传他去说话, 颇有几分惊奇。自他来昌平,也有十来天了,除了第一天,后面几日大小姐都当没他这个人似的。可要说怠慢吧, 老宅上下也都拿他当个人物, 他去哪里也都有人奉承着,一应开销也都算在老宅的账上。
“父亲让您来,想必也是有正经事的, 我身在后宅也就不方便打扰。”
甫一见面, 杜秋蔓就给自己找了个正当理由,王管事躬身站在一旁, 连忙道:“不敢当。”
“如今父亲远在京城,我身为子女却不能侍奉跟前, 实在是不孝。”杜秋蔓叹口气,“多亏有像王管事这样的老人在父亲身边,才令人放心。”
王管事的腰弯的更低了。他在老宅十几天, 也不是聋子瞎子。老宅被大小姐打理的井井有条, 先夫人名下的铺子在昌平眼见着生意红火,要说这全是江姨娘的功劳,那可不见得。昨日大小姐还邀了友人去庄子上玩耍,他可是特地去打听了,对方竟然也是世家子!
王管事都快觉得京城里的大小姐莫不是在扮猪吃老虎?
“父亲每日忙着朝廷大事, 我一小女子无法替父亲分忧,好在王管事你一向做事周道,所以今儿才特地将你请来。”
王管事好奇的抬起头。
杜秋蔓直接道:“听说昨儿您还与周大人身边的师爷一起去知味轩喝酒了?”
王管事连忙笑道:“小的来昌平前,老爷特地交代过,让小的与衙门打好关系,所谓县官不如现管,毕竟您还在昌平住着呢。您别小看了那些小鬼们,若是与她们有个好交情,哪怕是用驿站送封信这样的小事,也会更方便些。”话里话外都是杜英在替子女考虑,一派慈父做派。
杜秋蔓一脸感动:“还是父亲想的周道。我这里倒是有一个消息,或许对王管事有用。”
王管事正色,试探问:“莫非是与衙门有关?”
“正是。”杜秋蔓道,“这几日想必你也知道,咱们的县令大人正在为一桩学子失踪的案子而苦恼,那学子的家人来衙门口闹了好几遭了。”
王管事点头,昨天喝酒的时候师爷还跟他抱怨过,但他也是爱莫能助。
“那学子是清溪书院的。失踪前因月考之事被逐出书院。”
王管事立刻道:“周大人知道此事,也派了衙役去问过书院的杨山长,但杨山长并不知道赵岱去哪里了。”
“夫子们不知道,学生呢?”
王管事一愣。
“赵岱在书院里总该有几个交好的同窗吧,我听说前阵子书院有个学子因伤了手在家休养,那学子倒是与赵岱挺熟的。书院里还有几人与赵岱也是相熟。要我说,咱们县令大人就是心态善了,这么不痛不痒的问,哪怕是有人知道也会说不知道。不如将人分别请到衙门里,一个人一间房,分开问,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消息呢?”
“这这个法子妙啊!”王管事眼前一亮。分开问,不仅能防着串供,还能对比他们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周大人一开始并未将清溪书院的人当做犯人,自然不会用这样的法子。王管事连理由都替周达想好了——因赵岱家人穷追不舍,周大人爱民心切所以不得已为之呢?只要你不做亏心事,学子们肯定也会配合的。
要是因他出的主意,这个案子破了,周县令就承了自家老爷一个人情,就算不成,自己也是热心给周大人出了个主意,总之这笔买卖,杜府又不会亏。
王管事越想越觉得妙,连忙道:“大小姐,事不宜迟,我这就去与师爷说说?”
“去吧。”杜秋蔓大度的挥手,带着一丝叹息,“希望能早日找到那个可怜书生。”
王管事将师爷约出来,自然没说这主意是杜秋蔓想的,编了一通自己原先跟在杜英身边时,也遇到过类似的案子,杜英当时是怎么做的,此时他记起来,说不定可以试试这个法子。
师爷捋着胡须微蹙眉头,听着王管事将法子说完,眉头一松,喜道:“知道了。多谢杜大人。”
王管事连道不敢。
回到府里,小随从赶紧上前递帕端凉茶:“王哥这次肯定要立大功了。等到回京,老爷一定很高兴!”
王管事哼了声:“替老爷办事是我们的本分。以后你多机灵着点,有一天也能单独出门办差。”
小随从谄媚道:“那还得多亏王哥您多提携。”
那厢周达知道了这个法子,略略沉思后,便道:“派人去找康俊华,王尚伟!不要惊扰到其他人。”
衙役们令命而去,屋内只留下师爷与墨书在侧。
师爷道:“那个王管事倒是有几分意思,这个法子难不成还真是以前杜大人用过?”
周达:“杜英能从一介白衣爬到京城工部侍郎,自然也是有几分能耐的。”杜英醉心官场,对家中薄情,但为官上的能耐还是有几分的,否则也爬不到京城那个地界上。只是缺少人脉,所以也只能一直卡在从四品上。
“那……”墨书有些迟疑,“杜英是打定主意攀上您了?”
周达不屑:“想要攀附我云州周氏的人还少么?”
世家只需要站在那里不动,就有无数人闻风而来。他在昌平,杜英在京城,二人没什么交集。杜英若想要由此获得官场上的好处,对不起,他周达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哪里能帮得上四品的京官呢。更何况杜英给他出主意,他就对杜秋蔓好,毕竟这可是杜英的嫡女啊,闹到面上杜英也没法说周氏薄情。
衙役来到康俊华家时,康俊华有些惊讶但并没有太多意外,似乎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来临。
“他被书院逐出后,是有来看过我,来问能不能推荐他入其他的书院,毕竟我好歹是个童生。”康俊华淡定道,“但这段时日我右手受伤,一直呆在家里养伤,对外面的事情并不清楚,后来他便没有来了。”
康俊华与赵岱住的村子不远,赵岱来找康俊华每次都有人看见。二人并没有起过什么争执,也没有任何异常。
衙役又去问了村子里其他人,大家说的与康俊华没什么两样。村里出个读书人不容易,赵岱想要找新书院的事两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
衙役们无功而返。
墨书见周达难得这般低沉,安慰道:“您也不必太操心了。哪个州县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人走丢。依小人之见,那赵岱恐怕因被逐出书院失了面子,这才躲了起来,等这事儿过去了,自己也就回来了。他一个男子,又是读书人,哪里能出什么事。”
周达自上任来,县内兴水利,重农桑。虽然开头安抚流民困难了些,但后来几乎都是顺风顺水,也没有遇到什么大案子。赵岱失踪一事放在其他地方县令连堂都不会升,偏偏周达还认真的去查。墨书觉得自家公子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对得起赵家人了。
又过了几日,墨书匆匆忙跑来,急促道:“公子,赵岱找到了!”
周达顿时站了起来:“人呢?!”
“人已经没了。”墨书道,“村子里的猎户入山,在山里发现了赵岱的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