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情也巧了,他卸职九门提督,跟儿子从皇家学院结业赶一块儿去了,这要还只是去京郊玩一玩,那实在太对不起这样巧合的缘分。
必须得请假,胤祯不光跟四哥请了自己的假,还请了儿子的假,至少三个月,最多不超过一年,他们一家三口肯定是会回来的。
四爷拿这个弟弟最是没法子了,磨了没两回,不光是同意了,还顺带给十四布置了个任务,别光顾着玩儿,也看看各地的民生,看看有没有贪官庸官,一封信写过来,他就可以直接安排人去当地查。
本来不服老的太后,也想跟着小儿子一家去的,但这个想法刚有,就被几个孩子给劝住了。
出发的时候是春天,胤祯他们决定往北走,先去瞧一瞧盛京,之后再南下。
已经十五岁的弘易,个头都已经到阿玛眉毛处了,就算将来不长个子了,现在的个头在人群当中也绝对不矮。
第85章 二更
弘易的长相大都随了太后,自然是不差的,比起自家阿玛,要多几分精致。
气质上跟自家阿玛也很是不同,没有那么随和,严肃冷漠居多,更像四叔和堂兄弘晖,为人处事的态度也像极了这两位,他跟自家阿玛最大的相同点还在喜好上。
两个人都喜欢射击,喜欢骑马打猎,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
此次跟着阿玛和额娘出京游玩,弘易确实挺开心的,以后这样的机会可不多了,看看他的那些堂兄们就知道,一旦入了朝,就很难有什么假期了。
自家阿玛不也是做了整整十年的九门提督,今年这才请下长假来。
因此,弘易自己总结了一套经验:能请下假来的时候,就绝不能推脱,该玩儿的玩儿痛快了,以后才不会后悔。
有天底下最会玩的阿玛,还有天底下最有钱的额娘,无论是往北走,还是往南走,也不管是去爬山,还是去下河,一路走来,弘易压根儿就没受什么罪。
额娘要查看自家的生意,阿玛应四叔的要求,一路上也有留心民生,真正没什么负担,全心全意出来玩儿的也就只有弘易一个。
随笔写的杂文,随手画的画,都被收录整齐,就等着回京之后整理出来,等到将来闲暇的时候也好翻翻看,免得忘了这一路上的美景。
三月份出发,十一月份归来,八个月的时间,只走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向北,一个是向南,在几处港口那儿也转了一圈儿,勉强玩个痛快,不等着过年,就不得不回京了。
谁让马上又是选秀年呢,胤祯这边,早多少年就已经跟四哥达成了共识,不会再进人了,但是弘易,十五岁的男子,放在后世,不过才是个高中生,但是放到这会儿,就已经到要相看的时候了。
这是一生当中的大事儿,耽误不得,就算有额娘和四哥四嫂帮着长眼,胤祯一家也得回去看看才行,不说挑剔人家姑娘,最起码这种人生大事上,也得有个重视的态度吧。
只有三十四岁的胤祯,翻过年去也在三十五岁,即将要做公公了,哪怕看惯了身边的兄弟如此,换到自己身上也有些适应不能。
虽说儿子都已经十五岁了吧,可他自己的心态很是年轻,他处在一个青年人的心态当中,当着额娘和四哥的面儿,连青年人的心态都维持不了,可以直接回到少年时期了。
但是自家儿子都到了可以相看的时候,再过上两年,!,自己就成公公了,四十岁不到的时候,他可能就已经是祖父了。
时间是把杀猪刀,胤祯微微有些承受不来,偏偏这事儿又无人倾诉。
他马上要做公公了,还是喜欢穿红衣的福晋自然也是快要做婆婆的人,可福晋适应性比他好多了,一点障碍都没有,在还没有回到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在准备给未来儿媳妇买首饰。
本来以为是‘难夫难妻’的,这下好了,难的只有他一个,福晋接受良好。
这事儿跟四哥那就更没法说了,对着四哥的脸,这样的心声他实在吐露不出来,只能是自个儿默默消化,看着四哥四嫂给他挑儿媳妇。
选秀现场,胤祯一个铁帽子王自然是不能去的,就是自家福晋过去瞧过了,宫里头不进人,弘晖福晋和侧福晋都有了,这次也不过是挑几个格格,二皇子去年年初的时候刚刚被封为贝勒,也是成了亲的人,至于其他的两个皇子,也都还不到年岁呢。
此次选秀,最受瞩目的还是弘易福晋的人选,一个板上钉钉的铁帽子王的福晋,甚至比皇子福晋更让人心动,皇子福晋尚有夺嫡失败的风险,但是铁帽子王的福晋可没有这么大的风险在。
谁都知道,勤亲王与福晋夫妻恩爱,多年来只得了这么一个儿子,万亩田地一棵独苗,勤亲王府的继承人就只有这么一位。
想嫁进来的女子很多,就算是不想嫁进来,可只要是入了宫的秀女,都在选择的范围之内。
跟当初弘晖的时候一样,胤祯也去问了自家儿子的择偶标准,然后……就得到了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答案。
行吧,跟他从小玩到大的侄子,还有他亲手带大的亲儿子,性格相像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就是这哥俩的性子都不像他。
回到京城之后,弘易就被四哥安排去了丰台大营,一个月也就能见着孩子一次,比上学的时候都困难。
秀女一轮一轮的筛下去,最终到了定亲事的时候,女子的言容德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家世。
弘易的未来福晋,最终是定了石家的女儿,也就是理亲王福晋的娘家,也是十五贝勒福晋的娘家。
石家虽然是二哥的岳家,但是打从一开始,就一直被四哥重用,这一家也大都是实干之人,要不然也不会成为皇阿玛给二哥精心挑选的岳家。
石家的女儿品性一直都是备受认可的,要不然也不会在出了一!一个太子妃之后,又出了一个贝勒福晋,但是这两年让圈子里的人有不同意见的原因还是宁楚格。
二哥和二嫂的嫡女,四哥下旨亲封的郡主,没有嫁到草原上去抚蒙,但是也没有嫁到京城的八旗子弟当中,而是选择了招婿,正儿八经的给自己选了夫婿,也没有搬到郡主府去住,两口子就住在理亲王府。
公主嫁人,尽管都有公主府和驸马府,但只要感情不是特别差劲的,基本上都会住到男方家中。
虽说驸马最初应该算是上门女婿的原型了,但是发展至今,早就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了,谁家的上门女婿还能纳妾的。
搁在后世,这压根儿就不算什么,住在男方家里,还是住在女方家里没那么多讲究,就算真是上门女婿又能怎么样,不偷不抢的,既没违法法律,也没有违背道德,除了极少数嘴碎的人,基本上没人会议论这样的事儿。
但是放在眼下,哪怕宁楚格是郡主,哪怕宁楚格这些年做的事儿已经不比哪个男子差了,哪怕双方的父母和皇上都同意,也仍旧让很多的人看不惯,以至于都影响到了石家女儿的风评。
胤祯对这桩婚事没什么意见,说不上来满意,也说不上来反对,左右是四哥四嫂挑的,额娘跟福晋也都同意了,家世和品性肯定没问题,或许有为石家和宁楚格这个侄女儿挽回名声的意思,但也并不要紧,他没觉得宁楚格哪儿做错了。
之所以不发表意见的关键,还是因为当事人都不说什么,他这个做公公的,也就更不好说什么了,又不是要跟他过一辈子。
送礼也要斟酌再三,既不能财大气粗,也不能小家子气,还得表明重视的心意。
当然,送礼这事儿胤祯并不参与,都是福晋做主,但是与石家人在朝堂上和私底下交往的分寸,还是要由他来拿捏的。
不过,石家人都很好相处,进退得宜,既不会让人觉得生疏被怠慢,也不会过于热情,让人感觉不适,总之他接触到的石家人,情商都很高,不是那种会作妖、没有眼力劲儿的人家。
第86章 一更
随着弘晖、弘易这一代人陆续入朝,胤祯他们作为上一代的人,一个个也都成了前辈,与后辈同朝为官。
尽管自家儿子去的是丰台大营,胤祯是教育不到的,一个月也就只有一天能跟儿子相处,但是工部的衙门里头,还有侄子可以让他教一教、带一带。
被四哥安排在工部的侄子有两个,一个是十三哥家的嫡长子弘昌,另一个是九哥家的嫡长子弘暲。
十三哥前些年也由郡王升为了亲王,两个亲王的嫡长子都被安排进了工部,一则是因为工部这些年的地位在六部当中愈发重要,二则也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合适。
皇家学院讲究因材施教,学习的科目远比他们在上书房时要多得多,因此也更能够判断出将来更适合哪个部门。
弘昌这孩子勤奋刻苦,也有责任感,小时候能名列前茅,长大了虽然挤不进前三去,但前六名还是可以保证的,在皇家学院那么多学生当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都是自家的侄儿,甚至可以说是他从小看到大的侄儿,都不用打听,什么样的性格,在学院的时候哪科成绩更好,这些心里边大致都清楚。
弘昌的性格是没得说,踏实认真,但是跟前十名的学生相比,弘昌天分不算好,学习靠的大都是笨方法,人家学一个时辰,他要学一个半时辰,很专注的一个人,对自己也有股子狠劲儿。
这种性格特别适合工部,无论是造船、修路、修水利、生产武器……这些都需要严苛认真之人,需要极为自律的人,能够日复一日的、不厌其烦的按照标准去工作。
弘昌就很适合工部,不过在安排入工部之前,弘昌已经在吏部待过两年了,但是没能待长久,吏部不适合弘昌,所以在两年后又来了工部,年纪小的时候多做尝试,也是好事。
弘暲被选进来不是因为性格,而是因为天分。
皇阿玛的儿子里,确实不乏有惊才艳艳之人,九哥无论如何都是能排得上号的。
精通几国外语,擅长!长西学,曾经亲自设计过战车的样式,而且做生意还很有一套。
弘暲没能继承九哥在语言上的天分,也没能继承在做生意上的天分,而是继承了在西学上的天分。
不光如此,弘暲的动手能力还特别强,旁人家的小孩儿,几岁的时候也就是自己做个风筝,弘暲做的是战车模型,虽然这模型就只是个模型,样子看上去好看而已,人力推的时候可以往前走,没什么实际的功能,但是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不能有更高的要求了。
所以,弘暲没能去九哥待的户部,而是到了工部。
带侄子这事儿,胤祯熟得很,侄子小的时候,是带着他们去玩,偶尔投喂些好吃的,等到侄子大的时候,那就是带着他们办差事了。
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开始,先找个稳妥的人,教他们三个月,三个月后,懂了基础,再由他亲自教,一点点的往上加砝码,既不能让人给累趴下了,也不能让他们觉得轻松。
弘昌被安排去了水利司,弘暲则是扔给了戴老先生的徒弟。
戴梓已经告老致仕了,老先生今年七十四岁了,致仕的时候,年岁都已经七十了。
当时眼睛花的厉害,记忆力也大不如之前了,而且早些年流放盛京的时候,到底是吃了些苦头,之前的时候不显,年岁大了,浑身的骨头哪哪都疼。
这位可是大清的功臣,四哥自然不会吝啬,赏过金银,也赏过田宅,连爵位都赏了,一等靖毅侯。
这位在工部只带了两个徒弟,什么样的人就收什么样的徒弟,性子都挺直的,不算圆滑,但在工部自有一套处事原则,靠技术的人,在人情世故上虽然直了些,但也都不是傻子。
胤祯问过九哥和弘暲了,两个人的意思都是往技术上发展,弘暲心中的榜样一直都是一等靖毅侯戴梓老先生。
虽说现在的‘鄙视链’仍旧是‘士农工商’,但早就不如之前那么明显了,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在这些年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无论九哥,还!还是弘暲,两个人并不在意这条‘鄙视链’,要不然前者也不会早些年就去经商了。
胤祯别看就只有一个儿子,但是在教育孩子上却有自己的一套,甚至积攒的经验比旁的兄弟还要多。
这家里边只有一个孩子,自然是金贵,吃穿住行都上心的不得了,胤祯夫妻在孩子身上花的心思,绝对不比在朝政和生意上花的心思少。
敏亲王把自家儿子交给十四弟来带,就相当的放心,比在学院读书的时候还放心,谁让在学院做院长的二哥呢。
二哥虽然这些年心性平和了,看上去飘飘欲仙,一点脾气都没有的样子,但是早些年,这位可真拿鞭子抽过人,跟皇阿玛在废太子所列的罪状还不一样,抽的不是兄弟和大臣,抽的是当时毓庆宫的太监,谁知道是犯了什么事儿呢。
他与二哥不相熟,儿子交在二哥手里,远不如就在十四弟手里让他放心,这么多年了,十四弟对儿子和侄子侄女们,那是没得说,而且动手打人生平也就只有过一次,打的还是舜安颜。
那时候这事儿听起来惊悚,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他若是十四弟,也得把人揍一顿,是个人就不能忍。
九爷把儿子放心大胆地交给了十四弟,要不是两家住的不太远,儿子跟弘易也都是定了亲的人,明年就要大婚了,他都想效仿当年的四哥,直接把儿子打包放十四弟府里头。
怡亲王这边就更放心了,作为兄弟们当中子嗣最昌盛的一个,怡亲王儿子多,女儿多,嫡子嫡女也多。
他作为议政大臣,还要统领礼部,内务府那边也归他管,一个人忙得恨不得当两个人使,能留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本来就不多,再分配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就算弘昌是他的嫡长子,比别的孩子在他心里边的份量更重些,但也就是那样了,基数本就不大,分出来的又能有多少。
所以,怡亲王也就只跟十四弟打了声招呼,十四是弘昌的亲叔叔,随便管,随便罚,玉不雕不成器,人亦是如此。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同样都要上朝参政,兄弟们见面的时间很多,敏亲王隔三差五还会向十四问一问自家儿子的表现,怡亲王问都没问过,明明他与十四都是议政大臣,见面的机会更多,却没问过一句。
胤祯倒是能理解十三哥,他要是有那么多的儿子,应该也管不过来,所以他和福晋才只要一个的,但是放到弘昌这孩子身上来看,再怎么理解十三哥,也觉得有几分心疼。
才比弘暲大了两岁,但却比弘暲成熟多了,也努力多了,胤祯有好几次都看见弘昌眼睛里的红血丝了,明明他都已经嘱咐好底下人了,既不能让这俩人觉得轻松,但也不能让孩子累着。
弘暲却是没累着,有时候下了衙门,就直接跟着他去府里‘蹭吃蹭喝’了,弘易回来的时候,他们俩再加上弘暄能把大半个京城都给逛一遍。
到了弘昌这儿,差事其实安排的也不算重,可这孩子就是太想做好了,一张一百分的试题想做出一百二十分的成绩来,那不是为难自己嘛。
胤祯本来计划的是三个月,先让底下人带着学学工部最基础的东西,但这么瞧着,他实在忍不住把计划提前了,不过一个半月,就把人安排到自己身边亲自带着了。
弘昌早在读书的时候就是这个熬法了,那个时候他不适合管,也不能管,孩子想上进,谁还能拦着。
但是如今都已经到了工部,一旦这个习惯养成,可想而知,弘昌剩下的大半辈子会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这么个熬法,简直不把自己的寿命当回事儿。
为了一碗水端平,胤祯不光是提前把弘昌放到了自己身边,弘暲也跟着一块,不会休息,不懂得放松的人,怎么能活得长久。
胤祯给两个人安排不同的差事,认真做,在衙门里头就能完成,不需要带回府去,衙门之外的时间,他就带着弘昌和弘暲去看人踢蹴鞠,偶尔的时候也带着两个人亲自下场,在街市上逛一逛,休沐日的时候去山上走走,去寺庙里头逛一逛。
天大地大,有什么!么事儿是不能想开的呢。
胤祯说话直接,很少有拐弯抹角的时候,跟侄子说话也是这样。
“世子之外只有一个,但你是嫡长子,只要德行不出差错,就没人能越得过你去,也没必要非得处处强过你的弟弟们,这世间有的人擅长教书,有的人擅长画画,还有的人擅长写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你虽然是长兄,但毕竟没长三头六臂,不可能处处都强过那么多的弟弟。”
“且不说,你这样日也熬,夜也熬,活的得有多累,关键是对身体也不好,你在皇家学院也是学过医理的,应当知道熬夜对于身体的损害,英年早逝的人,那可多了去了,你可别存侥幸心理,身体再好,也不经折腾,到时候你想想,你也就是让所有人都觉得你是实至名归的世子,那又有什么用,还是活的长久最重要。”
活着,就算是有人看不惯,那就让他看不惯好了,投胎这种事情也是技术,把自个儿熬死了,那才是一无所有。
话糙理不糙,弘昌几度瞪大了眼睛,四下张望,就怕被旁人听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