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他得防着张居正狗急跳墙。
……
洪武时期
朱元璋心情有些复杂,本来之前听到内阁独揽大权,臣子甚至越过皇帝抱内阁大腿,他很生气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反转。
一方面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君王,没有君王会想到看到臣子权力比他还大;一方面又觉得被天幕爆出来不不得劲。
做是一回事,但被天下人知道又是一回事。
百姓愚昧,上头说什么是什么,被他们知道这些事,还不得被他们扣上一个“君王无道”的帽子?
朱元璋余光瞥了一眼朱棣和众藩王,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怎么说,只能烦躁得走来走去。
他废丞相集权,结果后世出现了比丞相权力还大的内阁。堵了一个漏洞又会产生新的漏洞,未知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
朱元璋烦躁地看向天幕,天幕什么时候才能从大明消失?若是一直存在,那会改变多少事?
他不喜欢这种无法掌控的感觉。
大秦
秦始皇挑了挑眉:名声不好?
原本秦始皇是不在乎自己名声如何的,六国余孽也没少骂他,连妖言令这样的法令颁布了,效果也只是一般般。
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怎么在意了。
可现在,秦始皇觉得自己还是有必要在意并且重视的。“暴君”这个词不仅难听,还会阻碍他的发展。
之前的小说好像提到过如何洗白,还说儒家是最适合干这个的。
……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时期
刘彻猛地转头看向桑弘羊。
桑弘羊瞪大眼睛,连忙解释:“陛下,不是臣选的。”和臣没有关系啊。
早在一开始天幕就说过明相篇泛指受到重用的文臣,不一定非要做到丞相的位置才算,故而桑弘羊也是期待过能上榜的。
可前几个都是实打实的丞相,桑弘羊都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还真有他,而且还是这种近乎抢着去的自愿形式。
桑弘羊:“……”
如果可以,他更喜欢前两种模式,书中的阎王安排,又非书中的自己愿意,陛下想责备也责备不了。
哪像现在,一堆人抢着去始皇那里也就罢了,连他都想去,陛下心里肯定不快。
另一边,霍光正在极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自从上回天幕出现后,他就被刘彻调到身边,近身伺候。
如果没有天幕,这一定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小小郎官竟然能跟在陛下身边,那是何等宠信?将来必然前途无量。
可是明知自己将来会做什么,还有天幕时不时提醒他做了什么,霍光就跟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他真的不想知道将来的自己有多大胆,更不想被陛下听到,他如此年轻,还想多活几年呢。
霍光抬眸,偷偷看了眼刘彻,不巧撞上刘彻审视的目光。
目光相撞,霍光急急转移视线,陛下的眼神好恐怖,呜呜。
刘彻目光在桑弘羊和霍光身上来回转,这两个都是他晚年看好的托孤大臣,看到书上写的将来,也不知他到底算是看对了人,还是看错了人。
唯一确定的一点就是,两个都是人才,霍光如今才十六岁,见解虽然有些稚嫩但已极不凡,日后能做到那地步也不奇怪;桑弘羊就更不用说了,放眼朝中没有人能取代桑弘羊的地位。
哪怕很多大臣上谏让他杀了桑弘羊以平民怨,他也没舍得杀。
桑弘羊实在好用,将来的他会留他当顾命大臣也说得过去。
只可惜这两个人才没了他的压制,呸,没了他的统领,就各自为政,心里产生了的小九九。
桑弘羊还抢着去秦始皇手下当差,呵。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应该发现了,想去给秦始皇当丞相的,大部分都是历史上的改革家。除了熟知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外。
王猛、刘晏、杨炎这位也是改革家。
这里清清给大家解释一下,王猛不是王莽,这个王猛是前秦时期的大臣,前秦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也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说前秦你们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是说苻坚你们可能会很有印象,苻坚和慕容冲的断袖之恋,中间还叠了国仇家恨,囚禁虐恋等buff,应该没有人不知道这对。
就是这个苻坚建立的前秦,苻坚还是东海王时就和王猛一见如故,建立前秦后,采用了王猛的改革法,对前秦进行了彻底的汉化改造,帮助前秦短期内强盛起来。
王猛的改革在历史上也是重大意义的,当时整个淮河以北,基本都被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没有开化的游牧民族是残暴的代表,可想而知当时的北方有多糟糕。东晋虽保有东南一隅,但颤颤巍巍,随时会被掀翻。
如果没有王猛的改革,千年的农耕文明可能就要毁于一旦了。所以王猛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变法改革之一。
刘晏和杨炎都是唐朝的宰相,杨炎只比刘晏小了十二岁,算是同辈中人。
刘晏疏通漕运,复兴经济,是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元初年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
在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措施,为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炎,“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唐朝中后期的惊世之才,中唐时期帮助唐朝完成改革的重要人物。
杨炎上任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缓和了人民与封建贵族因为土地兼并而出现的矛盾局面。
他的两税法对我国税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故而杨炎改革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改革。
关键这两人是仇人,刘晏是被杨炎陷害而死(狗头)。
至于桑弘羊,汉武帝的理财专家,盐铁官营的先驱,在武帝大力支持下,先后推行算缗、告缗、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币制改革、酒榷等经济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果这都不算经济改革,那什么才算呢?
桑弘羊简直就是汉武帝的钱袋子,为汉武帝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不过改革家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很少有善终的。商鞅战败而死,尸身还要被运回咸阳车裂。
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刘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牵连被杀。
刘晏被杨炎陷害而死。
杨炎被卢杞陷害,坐罪赐死。
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差点被开棺鞭尸,家属不是被流放就是被饿死。
相比之下,王安石的结局算不错了,病逝,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就是他的新法不管有用没用都被废了。
王猛大概他们中结局最好的,病逝,生前荣耀死后哀荣。
可能这也是他们会选择秦始皇的缘故,秦始皇有魄力,只要是他想推广的,就没有办不成的。这样的魄力,除了秦皇汉武,也没谁了。
相对于高危汉武,秦始皇绝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自然是更受瞩目。】
第168章 一百六十八 考试
大秦
秦始皇:“前秦!?”不是说秦国后人全被屠了吗?怎么还有一个前秦?
很快, 秦始皇就知道了是怎么回事,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就是魏晋后分裂动荡的时期, 北方胡人入侵中原建立的朝代。
秦始皇沉默了, “……”胡人也敢用“秦”作为国号, 而且还只是十六国之一,就算是十六国中最强大的也不行!
等等, 有前秦,不会还有一个后秦吧?
秦始皇忽然觉得眼前一黑。
但秦始皇并未来得及多想, 就被顾清瑜带跑了思路。
待听到总结, 秦始皇满意地点点头, 说得不错, 他就是最好的选择。
有眼光!
只要是他办成的事,还没有办不成的。
只待李斯、萧何等人的新法整理完毕, 他就能全国推广。
当年的商君之法能让秦国从弱国变成强国, 历经几代国君的积蓄让他灭六国, 一统天下;新法也一定能让弊端频出的大秦完成蜕变,巩固大秦基业。
为了这个,他也要努力多活几年。
他要看到新法成功。
秦始皇眸中迸发出势在必得的亮光。
不过如果天幕说的那些改革家都能来大秦就好了, 这么多变法人才汇聚在一起总能总结出一条最适合大秦的路。
至于担心人多各抒己见会吵起来什么的,有他在,绝无这种可能。
公元前120年, 汉武帝时期
“高危汉武??”刘彻从牙缝里一个字一个字挤出来, 哪里高危了?
就因为他频繁换丞相?
可在位五十四年换十三个丞相也不多啊!他父皇在位十六年,换了五个丞相,五个丞相里善终的也就陶青还算善终吧?
卫绾不算,卫绾的善终是他给的。
相比他平均四年换一个丞相, 他父皇也不妨多让啊!
凭什么说他高危,大家不是都一样的嘛!刘彻忿忿不平。
唐太宗时期
“??秦皇汉武,没有朕?”怎么他还不够有魄力吗?李世民心里碎碎念道。
杜如晦和房玄龄等人也琢磨过来了,商君变法时秦国孱弱,在诸侯国中只是一小国;王安石变法是因为北宋内忧外患,积弱积贫;
张居正虽然是第一次听说不是很了解,但从天幕的只言片语中也能了解到当时的大明正处于中晚期,否则何来续命一说。
刘晏和杨炎虽是他们大唐的,却是安史之乱后的宰相,是中唐时期。
故而几人得出结论:变法是为了强国、救国,多发生于王朝中晚期。
房玄龄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后,又道:“如今大唐正是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百姓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变法引起动乱。依臣看,法可以变但要慢慢来,不可贸然变法。
否则刚稳定下来的天下势必会再添动乱,得不偿失。”又不是大秦那种非变不可的情况。
杜如晦紧跟着道:“大唐初期并不适合变法,想必这些人正是因此才不选陛下。”
“两位爱卿说得有理,朕也是这么想的。”就是心里有点不平,明明他也有魄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