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和李友柳又不是提议去玩的人,更不是领着他们走的人,就是同走了一段路而已,就想把责任推到两个孩子的身上?!
太可笑了。
这难道不是做父母的责任吗?
幸而,李友桂在这种紧要时刻也不想撕了他们,先把那两个小同学找回来再说,这事儿她忍了。
不过,李友桂却没打算去别的地方找人,而是在建国和建民两个堂哥帮忙去和罗中华说情况时,自己扯了他们苏家的三个亲戚,叫上同屋的大伯爷李世龙一起,亲自去沿着几个孩子放学的路上的人家去问一问。
走之前,李友桂先和李母打招呼,声音不大不小。“妈,你晚上不用等我了,锁好房门。大弟,小妹,这件事和你们没关系,到时间了就睡觉。妈,你安慰一下他们,我走了。”
苏家父母听了脸色是不太好的,可李建文兄妹俩有人证他们是放学就回了家的,真怪不到他们的头上,虽然夫妻俩心里生气,但还是控制住了。
李友桂就领着一堆人离开家里,刚走出前屋,街道上许多人都已经听说了,因为苏家人是一路问人找过来的时候,又没有隐瞒,脸色又特别难看,所以全都知道了。
“街坊们,两个孩子不见了,我们要去找人,请大家帮帮忙,一起找找。”
此时见到这么多人,李友桂当然没计较苏家人怎样,直接大声的招呼大家,人多力量大啊,争取到更多的时间,能去找更多的地方。
这时候的人们都很热心,一听到孩子不见了,顿时纷纷答应了,而且家里有水电筒的就赶紧回家拿,没有的就几个人结个伴去找。
一部分人去岭上,一部分人去池塘边。
第150章 凶多吉少
幸好。
大姐在。
李建文和李友柳从被用问责的口吻追问到一瞬间人都走光后,兄妹俩才从恍惚中回过神来。
后怕。
惶恐不安。
这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特别严重的事情突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兄妹俩刚刚才就有种不堪负重的压迫感,然后自家大姐就站出来了。
李友桂刹那时挡在他们俩的身前,挡住了一切怀疑和恶意的揣测和指责,让李建文和李友柳从不安到镇定。
兄妹俩当然没有错,不过是与两个同学同走了一段路而已,就好像犯了罪脱不了干系似的。
好在,他们有大姐在,特别是大姐走时说的话,让兄妹俩特别的安心。
李友桂从家里离开之后,兄妹俩也看不下书了,李父和李母他们也没有责备儿女。
“大弟和小妹,别怕,这事与你们无关,赖不到你们的头上。”李父是好几年因为身体原因没和外人打交道,可他也知道这事情的严重性,以为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李母因为大女儿厉害争气,她刚才怦怦乱跳的慌乱的心情这会儿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对,你们听你大姐的,又不是你们喊去的,你们也没跟去,只要你们没做错事,就不是你们的责任。”
难得李母没有生气和责怪,反而还说出这么一番有道理的话来,而且还知道安慰儿女。
建文和友柳这对兄妹俩被父母这么安慰,心里越发的有底气了,他们俩也不小了。
一个今年十三岁了,一个也九岁了,他们知道什么是责任,当然也知道什么是对错。
兄妹俩认真的想了一遍放学时的经过,心就越发的定了,学习不进去,那就洗漱早点休息。
不说李友桂一家人洗漱休息,那边李友桂领着苏家的三个亲戚和大伯爷李世龙,两个街坊一起先从学校的那条路一家一户的询问起有没有两个小同学的信息。
放学的时候是最热闹,虽然大人们都不在家,但是老人们是在家里的,而且都喜欢坐在门口闲聊和干活,怎么可能没人看见他们俩?
一路问过去,才发现一直就苏爱党和罗永志俩人路过,并且他们俩走的方向确实也是回家的路线。
一伙人又一路沿着问,最后问到了公路边上,刚好是第十二生产队的位置,两边都有水,一边是一个较小的池塘,另一边则是最有名的清香河,这两个地方水都是很深的,而且附近的人家不多。
李友桂他们一路过来时,自然也遇见了帮忙找孩子的人,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这个地方。
“爱党,你在哪里啊。”苏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撕心裂肺。
苏父的样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提心吊胆了一个晚上了,一直找不到儿子,难过得厉害,可还是要强撑着没倒下去,不然他怎么办呢。
李友桂挺同情他们的,当然是在别胡乱迁怒自家弟妹的情况下,而且她是能帮就帮了。
“我们沿着两边塘的周围找一找吧。”
帮忙找孩子的人这么多,要是再找不到,恐怕凶多吉少了。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结果也几乎是可以预见了。
罗永志的父母和亲戚好友们,邻居街坊们也一路找过来了。不管是去过或者是没见过的地方,通通都找了一遍,结果还是没有。
两个家庭现在都会合到了一处,哭声不绝于耳,大家都很不忍心,纷纷都出去继续寻人。
然而,两个小时之后,噩耗就传来了,在清香河里发现了他们。
两个孩子在河边玩水掉了进去,然而他们所在的这个地方比较隐匿,几乎不会有大人发现,所以连呼救都没人过来。
这个结果完全没出人意料,帮忙的人们都很同情,把人找到之后,就纷纷的回家休息了。
不是罗家和苏家的亲朋好友,李友桂当然也跟着大家一起走了,毕竟她也帮到忙了,而且显然与自家弟妹无关,尽到了他们家的心意。
回家的路上,他们生产队的人很多,罗中华也来了,大家都在说话。
“两个男孩子呢,太可惜了。”
“是啊,这么大了,不是小孩子,怎么会跑去玩水?”
“年年都有这种事情发生,不奇怪的,还是要叮嘱家里的孩子不要去水边玩。”
“友桂啊,幸好你弟和你妹没去,不然就坏了。”
“对啊,幸好没去。不过,就算没去,他们家好像还怪上友桂的弟妹了呢,还跑来问话。”
“就是,又不是建文喊去的,就同走了一段路,这是什么事啊。”
说着说着,大家就想起苏家人跑来李友桂家问话的那个事儿了,现在前因后果明白了,就对苏家那边的人有些不满。
你来问消息不怪你,但是怎么好像成了别人家孩子的责任了呢?大家都是孩子,啥也没干,不可能给你们背锅。
李友桂也是不高兴的。
“友桂,这事情与建文友柳没关系,我们也一路问过去了,全是那俩个孩子的自作主张,要是他们要闹事,我们李家也不是吃素的。”全程陪同李友桂他们一路问信息的大伯爷李世龙已经明白了让他跟过去的原因,当然是力挺自家人。
罗中华:“友桂,有事你让人来喊我。”分明也是力挺李友桂的表现了。
这时,路上的男人们纷纷明白过来,当然是站李友桂这边的。
谁家没孩子呀,要是一起玩的小伙伴出事了,赖自家孩子怎么办?这不是不讲道理吗?
“这事是他们没理,要是人人都这样,谁还敢让自家孩子和别的孩子玩,就算是同学也不行。”
“说得是,一起玩一起放学就有责任,那还得了。”
“我回家得交代家里的孩子,放学后马上回家,哪里都不能去,也不要叫人去,自己也不要去。”
一路说着话一路走,地方就这么小,很快就各自到家了,最后李友桂和罗中华停在了李家的门口没散,就在外面聊起天来。
第151章 夏收来了
玩水出事的孩子年年都有。
然而,没办法,孩子们根本意识不到严重性,说再多还是会有调皮的男孩子去水边玩。
可,大家能怎么办呢?
孩子是没空看的没空盯的,也不能把池塘给围起来吧?这多不现实啊。
不管是现在还是后世,溺水这件事都是没办法禁止的,学校是一到放假就会通知家长不让学生玩水,然而还是出事。
罗中华现在就是和李友桂说这个事儿,他也是难过的,因为大人们每天是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老人们也得干活给家里挣粮食,小孩子们几乎就是放养的状态。
“队长叔,这事儿没办法,除了经常教育之外,总不能跟在屁股后边啊,谁都要干活啊。”李友桂摊手,无可奈何的道。
真要这么干,也不是没有办法,就看家长怎么做了。
于是,李友桂说了一个想法:“除非以后放学得让家长来接,而且是中午接放学也接,有几个能做到?”
后世也不是每个家长都会去接孩子放学,难。
罗中华也觉得不太现实,看看又这么晚了,明天还得上工,就和李友桂李世龙说了一声就回家休息了。
李友桂回到家里时,李母都还没睡下,她一直在等着大女儿回家,不放心啊。
灶里的热水一直是温热的,就能让李友桂舒服的洗个澡,洗冷水的话太凉了,家里的水可是地下水凉得很呢。
“怎么样?找到没有?”李母见她回来眼睛一亮,赶紧小小声的追问。
李友桂摇摇头:“找到了,掉水里了,救不回来了。”
她是很同情的,换了是自己的亲人,都要觉得自己的命去了一半了。
李母听了也是难过,当了母亲很理解这种心痛,虽然现在每家每户生的孩子都很多,分到每个孩子身上的精力就会少了,可是都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可能不痛?!
痛是痛的,可又不能不干活光盯着孩子啊,为了生存,总是无法两全的,从古至今都是。
李母声音低低的:“以后让大弟和小妹放学后哪也不准去,直接回家干活,帮忙带两个弟弟。”
操心哪,担忧呢。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
反正,两个孩子溺水的事情在这带影响很大,几乎达到了人人都知道的地步,也让孩子们被大人和老师们好好的教育了一番。
苏家和罗家陷入悲伤之中也没闹,只是选择了第二个深夜悄悄地把两个孩子找了一个地方埋了。
因为未成年没成家,自然是不能入祖坟,不能找地方立碑埋葬的,这是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只有成家的人,去了之后才有坟有墓有碑,可以入祖坟,可以享受香火。
很快这个事儿就不得不过去了,因为夏收正式开始了,先是收花生紧接着就是收稻谷,所有人都忙得很。
花生得要拨出来,拨出来后就放到一边,再有人去收集起来捆成一堆运出去,而泥里还有落下的花生,自然也要安排要挖出来。
七月的天气已经非常的炎热,晒得很厉害,在这种天气干活是很辛苦的,所以都是早早的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饭吃完就赶紧出工,等到中午十一点时就得收工了,太阳太猛了,晒得人中暑。
下午大概三点又去上工,这样能一直干得晚上八点,天完全黑才从地里回来。
辛苦是很辛苦的,学校也在六月底时放了假,所以孩子们也一起到地里干活,他们干的是把泥里的花生找出来,一天下来,他们也有三四个工分。
拨花生的时候是饿不着的,有那一边挖花生一边偷吃的,刚出土的花生特别新鲜,很清甜很嫩,种得好的话就很饱满,经常还能看见有三个或者四个的同一个花生壳的花生仁呢。
整个花生拨出来后送到生产队队部门口的水泥地面上齐齐再摊开,这样先晒着。等到生产队地里所有的花生拨回来了,晚上就要安排全体社员过来摘花生了。
一人一捆,然后用手把花生给摘下来放进筐子里,一个人晚上能摘一两捆,边聊天边干活,白天就把摘好的花生再放到地上晒干。
花生收完之后,马上就要收稻谷,生产队几乎能做水田都种了稻谷,这会儿真的是风吹麦浪,入眼完全就是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都被压弯了。
这边的天气极好,收成是不错的,虽然没有江南粮仓的美誉,可也是种稻谷的大省,作物很多样化,贡献也是不小的。
李友桂刚开始是割稻谷中的一员,她右手镰刀左手抓着一大把的稻谷,轻轻松松的一割就有了一大把,往身后的空位一放,又用右手的镰刀往稻谷里一摆,左手就抓住拢到了镰刀里的稻谷,这样一割一拢的配合着。很快,李友桂就远远的甩出了一起割稻谷的人大老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