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的上峰也是个世家子,当然他既不是八大世家的人,甚至都不是他家族的嫡系。饶是如此,听到这般粗鄙的言语都忍不住喷茶了。
“魏侍读大可不必。”
不就是想推广基础用书吗?没问题,他同意了,人手都是现成的,这不有驸马爷在吗?要知道,驸马爷的身份限制了他的前程,横竖既不能往上升,又不能真将他当个新人使唤,那总得派个活儿给他,就编书吧。
甭管怎么说刘侾都是凭实力通过的会试,区区基础用书是难不倒他的。
“另外,我也想推广一下奖励制度。”
窝头详细的说明了他们老魏家搞的那些个骚操作,还真别说,天生就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到底是极少数,多数人还是需要有人提着萝卜吊着走,或者拿着大棒赶着走。但一味的谩骂责打是起不了作用的,棍棒底下兴许是能出孝子的,可出不了进士。
所以,还是得有奖励啊!
上峰倒是不排斥所谓的奖励制度,因为其实很多县学、府学都有类似的条例。可人家赠的都是笔墨纸砚,你他娘的准备奖励什么?两斤猪肉?一只肥鸡?一头耕牛?
就一种感觉,脑壳壳疼。
细节部分可以再商量的,不过编书倒是可以直接答应下来了。教化子民的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儿,至于科举什么的,哪怕是世家子出身的人都不一定具有这般强的敏感性。窝头的上峰只觉得这样就挺好的,多几个秀才也方便了老百姓写信收信,再说读书明事理嘛,哪怕每年少一些口角纠纷都算是赚到了。
只这般,刘侾莫名其妙的就被抓了壮丁,还美其名曰为了国家的下一代编撰基础教育用书。
至于窝头,他才不想编撰这玩意儿,他更希望能让人明白读书的好处。
身为世家子的上峰想的是,读书可以明事理。
窝头的父母家人想的是,读书能当大官。
老魏家的族亲则满心满眼都是猪牛羊,多领一斤半斤肉都是好事儿。
还有更多的人则完全没那个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的日子。
就仿佛,爹是屠夫,生下来的儿子也肯定是屠夫;爹是厨子,那么儿子就子承父业,继续当厨子;甚至那些管家的孩子,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像爹那样当上大管家;还有更多更多,他们的未来仿佛一出生就被限定住了,完全没有想过,这世上还有其他路可以走,万般的精彩正等待着他们去挖掘。
窝头觉得他大概是看不到蓬门小户出身的孩子跟世家子一样占据朝廷的半壁江山,但他觉得终其一生,应该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哪怕……
从地里刨食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变成有着稳定收入的酒楼账房,那不一样是改变门庭了?甚至可以是本人努力了一下,将改变这件事情交给儿子去做,再到孙子,而非一代又一代的人重复着父辈们的生活。
在翰林院待了半年后,窝头的感触就特别深。
这里是勋贵子弟占了多数,倒不是上头偏心什么的,而是本身能考上二榜进士的,就是勋贵世家多,再通过翰林院馆选……每一届能有一两个出身寻常的翰林官,就已经算是很幸运了。
当然,肯定有人是不服气的,觉得自己的天赋不比那些勋贵世家子差,自己的努力更是远远的超过了对方,但为什么呢?凭什么呢?
而这其中,刘侾是被人谈论最多的。
因为他的探花郎实在是有些名不副实。
以他自身的能耐,成为三榜同进士倒是理所当然的,但更多就算是破格提拔了。偏生,他是头榜三甲之一。
好在那些人只是在心里不服气,还不至于丧失理智跑去找刘侾。可饶是如此,背后偶尔嘀咕两句却还是免不了的。
时间一长,窝头也难免听到了一句半句的。
他没告诉刘侾,因为像这种小事完全没必要打扰到刘侾,人家还有正经事儿要忙呢!
不过,他还是提醒了一脸不忿的人:“几乎每一届都会有平民子弟考上进士,你只看到了你的不公,但你忘了,你的儿子却天生比别人强。届时,若是有人这般嘀咕你儿子,你又作何感想?”
那人收起了不忿,却沉默以对。
“永平王府传承到如今不过才两代,老王爷壮年辞世,何尝不是因为当初在战场上多次负伤的缘故?若是祖上的功绩就此一笔勾销,谁还愿意拼死拼活的努力奋斗?”
“如今的你凭借自身的能耐入仕,自是觉得那些背靠父辈祖宗的人不公。可若是有一日,你官拜一品,旁人却道你的儿孙就该撇开一切从头开始,你觉得这公平吗?”
对方沉默了许久,最终向着窝头作揖离去。
可到底刘侾还是知晓了这个事儿。
只是知道有这么个事儿,并不知道说这话的是谁,背后嘀咕的又是哪几位。
刘侾不关心这些的,他只是被窝头的兄弟爱折服了。
“哥!我就知道你比刘修那厮靠谱多了!从今个儿开始,你就是我亲哥、我就是你亲弟了,以后我跟着你混!大哥,请受小弟一拜!!”
窝头:……
突然想打死前几日多管闲事的自己。
说闲话的人:……
跟个傻子计较那么多的自己简直蠢毙了。
第147章
刘侾啊, 他还以为自己终于在多年后又再一次的感受到了兄弟爱,但事实上……
他想多了。
窝头用实际行动告诉刘侾,他其实是跟刘修一路货色。
总结一下就是, 没事儿别来烦我、有事儿你去别人的那种哥!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刘侾长叹一声, 转身就抛弃了这个刚认的大哥。
啧啧, 像这种倒霉大哥, 谁爱要谁要去!他反正是要不起的。
气跑了刘侾, 窝头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翰林院其实并不像外界传闻中的那般, 清闲无聊且地位高。当然, 假如是像刘二老爷那种特殊情况, 自是另当别论了。说白了,刘二老爷的前程已经被限制住了,他这辈子估计也就这么回事儿了。再加上他已经在翰林院里待了几十年了, 里头的形式规矩都已经摸透了, 每年每月每日要做的事情也都做顺手了……
刘二老爷啊, 别人是在某一行拥有许多年的经验,他是用一年的经验混了许多年。
但窝头显然不是。
如果说,当初先帝为了推翻前朝统治,不得不跟八大世家联手,而后又为了压制八大世家,又不得不亲自扶持起四大异姓郡王, 之后为了打压世家和郡王,再一次不得不选择拉拔贫寒子弟……
当然, 最后一个其实并非先帝所为,他已经没了很多年。选择扶持贫寒子弟的,是当今圣上。
刘二老爷注定是无法升到高位的, 当然刘侾也一样。出身好也是有利有弊的,偏刘侾还尚了公主,自是不可能再拥有实权了。
可窝头却正好相反,他就是圣上最想要的那一种臣子。
真正的农门贵子。
别扯杨冬燕跟永平王府的关系,直到今时今日,圣上都觉得永平郡王认干娘一事,只有两个可能性。
要么,就是被害妄想症犯了,觉得皇室终于容不下异姓郡王打算一锅端,所以故意装傻充愣给自己认了个乡下老太太当干娘。
要么,就是……他真的傻了。
刚开始那几年,圣上的比较倾向前一种可能性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圣上愈发觉得后一种可能性更高,毕竟刘侾看着就不太聪明的样子。
甭管怎么说,窝头的前程是由圣上来定的,留在翰林院只是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窝头是绝对会被放外任历练几年的。再往后,当然也得看他的实际能力,假如不能做实事,那一切都是白瞎的,但凡他能力还成,未来的前程绝对不可限量。
换个人就该烦了,也就是摊上窝头这个发自内心热爱读书的人了……
哪怕是窝头,能够静下心来安分的待在翰林院,也是因为有人帮他垫后。
假如说,自家还像多年前那般穷,偏翰林官的俸禄又不高,别说过上富贵日子,只怕连待在南陵郡都做不到,你看窝头还能不能待得住。
这话也不是夸张,窝头这几年待在南陵郡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当然,要说俸禄少到揭不开锅那是不可能的,但要说能养一家人也是绝无可能的。
倘若家境不好,又没能放外任,多数人的选择是独自一人待在南陵郡。至于妻儿老小一大家子则仍旧待在老家,毕竟能供养得起读书人的,非要说穷得无米下锅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是南陵郡这边房舍卖得价格极高,吃喝用度的花销也不少,单一两个人还成,家里人口一多,难免捉襟见肘。
而像老魏家这种情况,假使还是前些年那样的……
甚至都不用说前些年穷的时候,要是没有永平王府的帮忙,老魏家根本就不可能在南陵郡安家落户。要知道,南陵郡的房舍真不是一般般的贵,像他们家如今住的那个宅子,以从五品官员的俸禄,只怕一百年都攒不够。
好在,世上没有如果。
窝头倒也不是很在意钱财问题,小时候饿过头可能很在意吃喝,待略长大一些,家里不愁吃喝了,他就淡定多了。甚至于,他一度怀疑他家猪妹怎么就那么能吃呢?怎么吃都吃不够。
从小到大,窝头花过的最大笔的钱,大概就是束脩和文房四宝的钱了。可自打他当官以后,甭管是御学还是翰林院,笔墨纸砚是不限量的,随便用可劲用。不光不限量,质量还特别好,另外就是刘侾啊,他会不停的拿自家的东西往老魏家送,古董玉器倒是不至于,却特别喜欢拿各种书房内的东西塞给他。
窝头并不知道,那是因为刘侾搬空了他亲爹的书房后,又发觉自己压根就不喜欢那些东西,但比起晾着不用还回去更让他难受,所以如此这般……
就便宜了窝头。
总之,种种巧合之下,窝头爱惨了如今的安稳日子。
还有什么比奉旨念书更令人羡慕的吗?
除了工作上的事儿外,休沐日的窝头一样不得闲。他如今倒是不去折腾刘侾了,毕竟人家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了,再说平日里这俩人天天待在一块儿,要折腾肯定是选在翰林院的,好不容易休息了,他疯了才会跑去公主府……
呃,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窝头敢于跑去永平王府往死里折腾刘侾,却真的不敢往公主府去。他有点儿怵三公主,并且对三皇子所说的,俩人并非同母所出相当得信服。
该怎么形容刘侾他媳妇儿呢?
这么说吧,三公主殿下简直就是高配版的杨冬燕。
→_→
高配在于出身来历颜值身材才华等等,但那个性子哟,简直比猪崽这个亲孙女更像杨冬燕。
至于刘韵就别提了,白担了个亲孙女的名头,一看就知道不是杨冬燕养大的,俩人完全不同画风。
窝头倒是能理解永平王府的嫡出大姑娘刘韵走的那个路子,典型的高门贵女、大家闺秀,一举一动无一不显露出自身良好的教养……但三公主到底是什么鬼呢?
这个问题缠绕了窝头好多年,亦如他始终都不明白,为啥身为圣上和皇后的亲生儿子的三皇子,会如此的奇葩。
幸好幸好,三皇子不会继承大统。
结果才这么想着,就出事了。
就在窝头和刘侾进入翰林院的第二年,即保康二十四年,变故突生。
最初仅仅是少数地方传来坏消息,说是数地遭遇蝗灾。农家出身的窝头自是明白蝗灾的威力有多大,哪怕他并未亲身经历过,也知晓一旦遭遇到蝗灾,只怕蝗虫所经之处皆是颗粒无收。
这是天大的祸事,但也并非无法补救。
蝗灾的威力是长久的,也正因为如此,只要朝廷救援得当,还是能够挽回万千百姓的性命。像水患,一下子就将房舍冲倒百姓横死,即便朝廷插手也毫无意义。但蝗灾不同,蝗虫吃的是地里的庄稼,很多百姓家中也是有存粮的,是吃撑不到第二年丰收,却也不至于沦落到丁点儿储备全无。
只要、只要救援得当。
谁也不曾想到,这厢朝廷刚准备下令开仓赈粮,那厢却传出了要让圣上下罪己诏的说法,还道这是老天爷看不过眼贼人抢夺江山,这才降下罪罚,又牵出了多年前北地一带连年灾荒的陈年往事。
南陵郡各处还是歌舞升平的,但隐藏在暗处的杀机却已涌现。
翰林院本身倒是不管这些事儿,可翰林官却是轮班在圣上跟前侍读的。连日里,圣上的心情都十分得不好,连带翰林院也跟着风声鹤唳,唯恐被迁怒。
哪儿都不缺老油条,自然也有欺压新人的习惯。
好在,就算欺压新人也是欺负去年那一届刚考上的人,像状元榜眼就在短时间内被连续安排了好几次,至于探花郎……
得有多疯才会去搞刘侾呢?那可是圣上的女婿!